都市晨报:记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徐医附院胸心外科
2010-01-29 00:00:00系统
(《都市晨报》 2010年1月29日 A10版) 关爱生命,当好护“心”卫士 ――记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徐医附院胸心外科 2008年,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的农村少年小柱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多年承受病痛折磨加上营养缺乏,需进行心脏畸形矫治,但是手术风险极大。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博大的爱心,成功挽救了小柱子的生命。我市多家媒体对此次手术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这个故事在我市被传为一段佳话。 2009年底,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又一次接到喜讯:该科被批准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回顾徐医附院胸心外科的成长之路,科主任张中明教授感慨地说:“我们科室的每位医务人员都时刻铭记着一句话:关爱生命,努力做好人民的护心卫士。” 胸心外科 30年磨一剑 徐医附院胸心外科于1980年独立建科,建科初期病区床位11张,监护病床1张,医师5名,1993年,病区迁入新病房大楼外科六病区,床位增至27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胸心外科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现有床位40张,重症监护病床5张。现有临床医师11人,3人获博士学位,6人获硕士学位,教授2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6名。张中明教授、孙全胜教授及王伟博士曾先后赴英国、瑞典及奥地利访问及考察学习。专科具备开展胸心外科手术所需的人工体外循环机,多功能心脏监护系统、呼吸机、胸腔镜,主动脉球囊反搏仪等20多台件专用先进医疗设备。 胸心外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外科学)、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徐州市重点临床专科及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员单位,是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培养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厅级科研资助课题1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二及三等奖4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3项及市医学新技术奖1项。其中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年均达200多例,居全省先进行列。1998年以来,先后独立完成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室壁瘤切除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等手术。1993年,先后开展了心脏停搏液逆行灌注心脏术中应用及未成熟心肌保护等研究,研究成果获1997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200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不停搏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小儿体外循环深度血液稀释技术”获2002年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004年,“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临床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年门诊4000人次,病区年收治住院病人800余人次。 心脏外科领域 敢为天下先 徐医附院胸心外科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心脏瓣膜外科手术,如今,瓣膜替换及瓣膜成形已是该科的常规手术。近年来,对于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该科也常规开展了心脏瓣膜替换及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胸心外科也相继开展了微创不停搏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法洛氏三联症四联症根治术、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术、三尖瓣闭锁矫治术、单心室分隔术等一批高难度和引进新技术诊疗项目。 不仅如此,胸心外科更是敢为天下先。心脏移植被很多国内外的医生学者称为是站在“鬼门关”上的手术。因为晚期心脏病变多累及全身多个重要器官,使肺、肝、肾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不全,加之心脏的无法替代,手术中稍有不慎便会酿成严重后果。该科早在2002年就开展了心脏移植手术,目前,我市首例换“心”人赵德银已经安全度过了他的“7岁生日”。经该科成功“换心”的另一位患者也在4年后喜得胖儿子,这在国内医学史上都较为罕见。 镜头回放:我市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今年62岁的老汉赵德银,1990年因心肌炎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跳缓慢甚至停跳。1994年植入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但7年后,起搏器因为心脏功能的基本丧失而逐渐失去效用。2001年底,他因为胸闷、憋喘,睡觉只能坐着睡,连弯腰洗脚的力气都没有,当时他感觉自己撑不过2002年春节了。 2002年4月10日,赵德银在征得妻子和三个女儿的支持后,在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做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取得了成功。赵德银获得了新生,当时54岁的他做换心手术,这一年龄在全国都属于高龄换心者。换心之后的几年,赵德银身体状况良好,拉煤球、买面粉,自行车骑上二十里路没问题。 笔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心脏移植手术的总体成功率已经达到了95%,心脏移植后1年存活率可达90%,5年存活率80%以上,达到5年存活期的人通常都可长期存活。从目前赵德银的情况来看,术后恢复很好,也说明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对老赵提出的康复治疗方案是科学的,服用抗排斥药物种类选择、药物的用量是合适的,该患者长期存活应有较大可能。 镜头回放:“换心人”4年后喜得胖儿子 2002年7月,安徽萧县农民郭庆芝因患有 “扩张性心肌病”,到徐医附院治疗。经过检查,该科为郭庆芝实施了“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换过心的郭庆芝,术后日常生活与正常人无异,只是需要每天服用抗排斥药物。2006年,得知郭庆芝妻子怀孕的消息后,徐医附院胸心外科的医生都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就接受心脏移植患者的体质而言,是很难生孩子的。 2006年12月24日晚7时,“换心人”郭庆芝的妻子生下了一个6斤6两重的儿子。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医生给郭庆芝的孩子取名叫“郭福欣”,“福”代表有福气,和徐医附院的“附”谐音;“欣”代表郭庆芝本人及其儿子的新生命、新生活会欣欣向荣。目前,“换心人”郭庆芝全家其乐融融,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胸外科领域技术臻熟 国内先进 胸心外科在临床工作中,已经常规开展了食管、肺部肿瘤根治术、复杂纵隔肿瘤切除等临床诊疗项目。近年来还先后开展了不开胸上段食管肿瘤拔脱术、气管肿瘤切除及气管隆突重建、支气管肺血管双袖成形肺癌切除术及微创胸腔镜肺肿瘤切除等先进手术项目。其专业技术处国内先进水平。 日前,胸心外科成功实施一例肺血管、气管“双袖切”手术,为一名患者切除了晚期肺部肿瘤。一名40多岁的女患者,出现胸痛、咯血等症状,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她到过不少医院医治,但均被告知像这类病症手术难度大,已经不适宜实施肺癌根治手术。不堪忍受折磨的她,来到徐医附院治疗。胸心外科决定为其实施“双袖切”手术,即把肺肿瘤所在肺叶切除,再将余下肺叶的气管、肺动脉与近端气管、肺血管拼接起来,从而避免了切除整个左肺,以最大限度保留肺组织及呼吸功能。手术非常成功,患者现已病愈出院。 人性化治疗 减少病人痛苦 “能无创的不用有创,能微创的不用大创”,胸心外科的医生们一直坚持这样的治疗原则。张中明主任介绍说:“实行人性化治疗,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改善病人的疗效是我们治病的根本”。为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胸心外科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广泛开展心脏微创手术,取得了良好成效。 微创手术成常规 日前,来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就诊的一名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女患者,她的室缺部位刚好在瓣膜处,如果通过介入手术封堵缺口,可能会卡住心脏瓣膜造成瓣膜关闭不全,诱发其他问题。常规手术需要在患者胸部正中间做15厘米长的切口。这样的话,创伤大、出血多,伤口还可能出现愈合不良、裂开等,术后胸部正中还会留下明显的疤痕,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该科室施行“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通过右腋下一个8厘米长的切口,用补片修补好了患者的室间隔缺损。现在,这位女性患者已经痊愈恢复,并对隐蔽的伤口非常满意。 该科从1998年开始致力于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先后开展右腋下小切口、正中小切口心脏不停跳等微创心脏手术数百例,临床经验丰富。现在,这种切口小、疼痛轻、康复快的手术方式已经在胸心外科成熟开展,在患者中拥有了极佳的口碑。 胸腔镜技术解决大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胸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胸外科领域。它可以通过在病人胸部两三个1厘米左右的切口,把胸腔镜送入患者体内,再通过把视频图像放大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这等于将医生的眼睛伸到了病人的胸腔内,可以深入到常规开胸手术无法达到的视野盲区,因此暴露更好、视野更清晰,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手术的精确度,避免了组织损伤,减少了并发症。 一位56岁的老汉,患有左上肺巨大囊肿,经常感到胸闷、气短。检查后发现,这位老汉的囊肿有8×15厘米那么大,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治疗,胸部手术切口在20~30毫米。考虑到患者的身体耐受和经济能力,胸心外科借助胸腔镜为他实施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一周,恢复良好,很快可以痊愈出院。 目前,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技术在徐医附院胸心外科已成熟开展,这也标志着胸心外科的治疗方式已从常规治疗向人性化治疗转变。 徐医附院胸心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战斗在最前线,用一把手术刀和一颗仁爱之心,让无数患者的发动机重新正常运转,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从最初的救人活命,到现在的人性化微创手术方式,他们将不断探索出新的发展之路,攀登新的医学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