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百年薪火相传 名院再谱华章――写在徐医附院新病房大楼竣工启用之际

2013-01-05 00:00:00系统


(2012年12月28日)
年薪火相传  名院再谱华章
 
――写在徐医附院新病房大楼竣工启用之际
 
   2013年1月12日,在苏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史上,将注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时3年多,一座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床位数2200张的淮海经济区单体最大的病房楼――徐医附院新病房大楼将在这一天正式竣工启用。
   在医改大潮波澜壮阔的今天,在几千万淮海百姓翘首企盼的目光中,这座大楼的落成,不仅在苏北树立起一座崭新的医疗坐标,更预示着一个崭新医疗时代的到来。
   它所带来的,是更舒适的医疗环境、更完善的医疗服务和更先进的医疗理念;它所引领的,是一种更加现代化、人性化、智能化与节约化的医疗时代。三年前,当徐州市政府将它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时,它已被赋予了明确的使命――
   让淮海经济区百姓看病不再“难”!
   让百姓摆脱“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岂是一朝一夕之事。拥有115年发展历史的徐医附院,始终秉持“艰苦创业、严谨求实、救死扶伤、团结奉献”的办院精神,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病人满意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成为当之无愧的区域龙头医院。
   一座新大楼的崛起,为亿万百姓带来了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这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个腾飞的平台。徐医附院这所见证了苏北医疗事业发展历史的百年名院,凭借不息奋斗,谱写出一页页辉煌篇章,也探索出了苏北地区省级医院的科学腾飞之路。
   一种全新的就诊体验 “五星级”环境  普通收费标准
 
   新病房大楼究竟怎么样?
   多说无益。记者带您走上一圈,感受便知。
   仅从外观看,这座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的23层宏大建筑,其单体量已让人叹为观止,堪称苏北医院之首。建筑整体呈H型,南北两楼内部相通,美观简洁。
   大楼地上部分共23层,我们来逐一参观。记者发现,大楼里设置了27部直上电梯和扶手电梯,不同的电梯到达不同楼层,这样一来,乘坐者有效分流,无论何时都能方便乘坐。
   走进一楼大厅,宽敞的总服务台、现代化的住院处、医保中心、农保办公室一目了然。住院处设有20多个窗口,窗口前均有座椅、滚动屏幕,颇具现代化银行办公条件。
   二层为消毒供应中心、药学部、住院药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了医疗器械去污清洗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药物存放区三个工作间。“这些进口设备总价值大约1500多万,是按照3500张病床数配备的,完全满足目前临床供应需求。”工作人员介绍到。
   再往上走,是重症医学科ICU病房、麻醉科和输血科。根据患者病情,ICU病房设置为隔离ICU、净化ICU和负压ICU,共30张病床。
四层为手术楼层,共30间层流手术室,其中8间百级层流,22间万级层流。记者了解到,这里设有包括10间手术室在内的腔镜手术中心,目前这种最先进的手术已经占该院外科手术总量的63%。
   再上一层,为病理科和超声医学科。病理科的任务是为临床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确定疾病的性质等,这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  
   病房楼的6-22层均为标准化病区,共有32个标准化病区以及骨髓移植中心、血液病学实验室、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血液净化中心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等。这是大楼智能化体现最明显的地方。
   在各病区护士站,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地方。一个巨大的显示屏代替了原本的小黑板,各床位患者情况一目了然,省去了护士书写的麻烦。与之配套的是,每位患者的床头都有一个小巧的蓝屏,它们取代了过去的纸质患者资料。医生、护士只需按几个按钮,就能看到该患者的基本资料、最新病情,患者自己也可以查询。
   “这套系统叫做南格医护患呼叫信息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江苏省还没有其他医院使用过。”医院护理部主任周莹介绍,这极大地节约了护士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新大楼所有病区均使用这一系统,其他病房楼也在逐步更新。
   各病区还设有中心吸引供氧、中央空调、火灾自动报警以及联动装置、安全监控等职能建设集成系统,就连每个病房的卫生间里都设置了紧急呼叫系统,确保患者健康监护无死角。
   在病区转了一圈,更多人性化的设置让记者感慨不已――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不同病区购进相应的病床,实施“护理床单元”;每张病床配套一张陪人椅,可折叠坐,可放平躺;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病区内设置了VIP间、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等不同档次病房;在骨髓移植中心的无菌仓外,十五个写着编号的小铁格子用于护士与病人家属之间传递饭盒、衣物等,如果病人愿意,可以拉开窗帘,通过双层密闭玻璃与家人见面,并通过玻璃旁的电话通话。
   “新的大楼住院环境特别好,你看这房间布置、独立卫生间、电视,跟住五星级宾馆似的!”患者老张笑道。更让老张笑得合不拢嘴的是,尽管住着“五星级”病房,但费用却丝毫未涨,用他的话说,还是“普通级”收费。
   “我住的是三人间,最普通的一种,每天的床位费只有27元,和原来一模一样!我原来想这么多现代化设备,而且护士们服务态度这么好,无论如何也要涨钱的,没想到一点没涨!”
   老张的话,道出了众多患者的心声。医疗环境在变,硬件设备在完善,服务质量在提高,而看病价格却没有增长。这,不就是老百姓最期待的吗?
   一所跻身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十强的医院   科技立院  人才强院   服务兴院
 
   在日前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官网发布的“2011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100强排行榜”上,徐医附院以850.56的总分排名第9位,创造了苏北医院在全国排名榜中的最好成绩。
   在苏北这个并不富裕的地区,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内实现医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跻身全国地级医疗机构前十之列,徐医附院凭借的,是举全院之力发展专科和技术的决心和勇气。
   徐医附院领导班子清醒地意识到,医院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
   “十一五”期间,徐医附院将学科建设和临床医疗作为推进工作、加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如今已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重点学科群体。在目前徐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所拥有的2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徐医附院独占16席,医疗龙头地位彰显无遗。
   该院在苏北和淮海地区率先进行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基因诊断等医疗项目,与美国、台湾的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高水平的骨髓移植配型实验室,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近5年来,医院获得各类新技术引进奖60多项,其中10余项医疗技术获得江苏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人才是医院的发展之基、服务之要、跨越之本。
   目前,徐医附院共有职工2344人,其中高级职称418人,硕士、博士学位57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4人,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1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7人次,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3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9人,人才层次、数量均达到省内先进、苏北绝对领先水平。
   依托人才优势,“十一五”期间医院科研成果丰硕。2006-2011年,医院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8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二等奖、三等奖共3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7项、二等奖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1项,厅级科研项目89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SCI收录论文154篇。
   此外,雄厚的设备力量也为医院的发展垒筑了坚实的平台。目前,该院拥有苏北地区最先进的各种大型医疗设备400余台(件),其中包括国内先进的双源CT、多排螺旋CT扫描仪5台,3.0T、1.5T核磁共振3台,大型数字化平板X光机(DSA)4台,直线加速器2台,头部、体部伽马刀2台,SPECT-ECT 2台,PET/CT、回旋加速器各一台。
   优质服务是患者满意的根本。作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型公立医院,徐医附院始终不忘其“公益性”本质,将“为患者服务”作为发展第一要务。
   为缓解就诊病人挂号缴费排队问题,该院在门诊增设挂号缴费窗口,实施错峰值班制。挂号人员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高峰时间段增开窗口;为了进一步提高门诊收费人员的服务质量,该院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收费“服务满意度评价”机制。此外,门诊建立了集中采血和标本收集室,做到多种检查集中一次采血,各种报告单集中管理发放,检验科采血中心还实施了叫号系统与自助打印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2009年以来,该院进一步完善了门诊预约挂号服务形式,分别采用电话预约、手机预约、网上预约、诊间预约、出院随访预约等多种形式,减少了挂号等候时间和外地病人来院就诊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该院开通了零障碍服务热线,24小时提供就诊咨询。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陪诊、护送、代取药、心理支持等人性化特需服务。在门诊大厅,记者还看到了为患者免费提供的便民服务车、助行器等。
   优质的医疗服务换来患者的满意,医院就诊人数逐年增多。2011年,医院门急诊服务总量达160万人次、出院病人7万余人次,实现了历史新高;2012上半年门急诊服务总量已超过100万人次、出院病人4.1万人次(外埠占36%以上),预计全年门急诊服务总量将超过200万人次、出院病人8万余人次,再次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一幅领航苏北的恢弘蓝图 建设国内一流的特大型绿色医院
 
   为徐淮百姓建一栋高标准的病房大楼,这个想法酝酿已有10年之久。
   徐医附院医疗服务能力辐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近20个地市,约1.42亿人口。在新病房大楼使用之前,医院拥有1950张床位,这个数字在苏北地区相对领先,但仍无法满足众多患者的住院需求。
   硬件条件解决不好,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永远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解决住院难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到了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上。2009年,新病房大楼终于正式动工,历时三年多,圆满竣工。至此,医院床位数增至3249张,为苏鲁豫皖百姓提供了更先进、充足的医疗资源。
   徐医附院副院长顾玉明介绍,“新病房大楼建成后,医院其他建筑也将顺应整体规划而调整功能”。原门急诊楼将改为“脑科中心”,主要服务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患者,原外科楼将作为“肿瘤中心”使用,原肿瘤中心则将成为“儿童医学中心”。医院整体布局的改变,将为患者带来更便利的就医条件。
   在新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后,徐医附院又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东区――在那里,一座更加恢弘大气的医疗新坐标正在徐徐升起――徐医附院东院。该项目是徐州市2011年“三重一大”项目,位于金山桥经济开发区,高铁站前北路西侧、房亭河南侧,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预计项目总投资12亿元,拟设置床位2000张。这将是一所环境生态化、建筑艺术化、设施现代化、服务人文化、管理智能化、技术卓越化、标准国际化的大型综合性医疗中心。
   目前该工程已奠基开工,全部工程计划5年内建成。工程完工后,徐医附院总床位数将达到5000张以上,将更好地为市区东部开发区、贾汪区以及邳州市、新沂市和山东省的枣庄市、临沂市、济宁市等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而徐医附院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医疗中心。市委书记曹新平曾说,徐州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要打造产业、金融、医疗、商贸、旅游等八大中心。在打造医疗中心的过程中,徐医附院综合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城市化进程的需求,也是优化配置医疗资源的需求,对于增强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凭借“十二五”发展东风,顺应医疗改革汹涌大潮,徐医附院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树立起“立足徐州、服务苏北、辐射淮海”的长远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一所国内一流、现代化的特大型绿色医院。2000多名徐医附院人将以更饱满的信心,以改革创新者的拼搏姿态,带着1亿多百姓的殷殷希望,勇于开拓,勇攀高峰,走出一条领航苏北医疗事业的辉煌大道!
   新闻链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淮海经济区医疗龙头医院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始建于公元1897年,距今已有115年历史,现已发展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急救、康复等功能任务为一体的,淮海经济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服务辐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近20个地市,约1.42亿人口。
   1994年,徐医附院在省内率先通过国家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成为当时徐州地区唯一的部颁三级甲等医院。2009年,徐医附院顺利通过江苏省卫生厅三级甲等医院复核评审,再次被确定为三级甲等医院。
   徐医附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全国麻醉学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命题基地、国家级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江苏省骨髓移植定点医院、江苏省肾脏移植准入医院、江苏省血液净化技术省级培训基地、江苏省农村儿童重大疾病救治省级定点医院,也是江苏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确立的苏北地区医疗技术指导和服务中心,为江苏省四大急救基地之一。
   医院现有职工2344人,其中高级职称418人,硕士、博士学位57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医院拥有苏北地区最先进的各种医疗设备400余台(件)。医院设一级临床科室20个、二级临床科室34个、大型医技科室8个、病区60个、医疗中心12个、研究所5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省重点学科5个,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