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徐医附院:发挥诊疗优势,不断创造生命奇迹
2013-08-09 00:00:00系统
心内二科成功救治一例罕见右冠状动脉-左房瘘高龄患者
徐医附院:发挥诊疗优势,不断创造生命奇迹
8月5日上午,76岁的王老先生带着一身轻松走出徐医附院心内二科病房,困扰他3年多的胸痛在徐医附院心内二科和介入放射科的共同努力下被彻底解除。
“在徐州好几家大医院都住过院,也系统治疗过,但一直效果不明显”,王老先生出院之际,他的女儿不禁感慨:“本来我想带父亲到北京去看,后来想还是到二院看看,结果就在这治好了。太感谢二院了!”
“右冠状动脉-左房瘘是一种发病率非常低的病症”,手术主刀医师、徐医附院心内二科徐通达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对该病的手术国内近几年没见公开报道,通过外文搜索,国外的记载也只有少数几个病例。该例手术的成功开展,是我们医院相关科室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功实施介入手术救治罕见病高龄患者,标志着徐医附院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先天性疾病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充分体现了徐医附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疗特色,为徐医附院区域性医疗龙头增加了新的注脚。
76岁老人胸痛3年多
在外院住院多次查不出原因
在徐州其他几家大医院接受系统住院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后,7月18日,备受胸痛折磨的76岁的王老先生在万般无奈之下,抱着最后的希望,走进了徐医附院心内二科门诊。
“老人刚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看门诊出诊的是心内二科张延斌教授,又是主任医师,又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就感觉徐医附院的专家应该能彻底查清他的病因,解除他的痛苦”,徐通达博士介绍:“在做了简单的询问和检查后,老人入住心内二科张延斌主任组。”
王老先生有脑梗和帕金森病多年,最近3年反复胸痛,并且多次住院治疗。“在其他几家医院住院的时候,老人多次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都没有明显的异常,医生就考虑是冠心病、心绞痛。老人的女儿给我看了几家医院开的药,都是不错的药,为什么不能缓解老人的症状,实际上是没有找到老人的病根”,徐通达博士说,胸痛给老人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老人的女儿就告诉我,说她父亲经常半夜熟睡被疼醒。”
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哪个做女儿的不心疼?可由于在其他医院多次做过CTA及冠脉造影检查,所以来到徐医附院后,老人对检查非常排斥,尽管女儿一再劝说,始终拒绝做进一步的冠脉CTA及冠脉造影检查。无奈,医生只能对其进行药物规范化治疗,但老人的胸痛还是反复发作,以至于不能活动,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徐通达博士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学科带头人李东野教授、科主任夏勇教授及全科医务人员一齐对老人的病情进行了会诊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老人可能存在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必须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从而进一步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右冠状动脉-左房瘘
发病率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
7月20日,在医护人员做了大量贴心的思想工作之后,王老先生终于同意接受进一步检查。
“心脏彩超仅仅发现老人的左心房有点大,并不是冠心病所应该有的症状,但是心律确实有杂音”,徐通达博士介绍:“检查过后,心内二科主任夏勇教授立即带领大家进行讨论,大家感觉不能用其它疾病的症状来解释检查结果,最后考虑应该是比较罕见的冠状动脉瘘。”
终于,老人的胸痛经过徐医附院心内二科集体讨论,有了初步结果。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徐医附院心内二科在学科带头人李东野教授、科主任夏勇教授的领导下,各医疗小组通力协作,已形成了疑难危重病例定期大讨论制度,对临床上棘手的病例,随时碰到,随时讨论,根据患者病情实行个性化诊疗措施,大大提高了团队处理临床疑难危重患者的能力。
接下来的检查结果,证实了专家们的判断。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王老先生右冠状动脉近端有一大分支血管血液分流进入左心房,从而使得右冠状动脉-左房瘘诊断明确。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是千分之七,冠状动脉瘘的发病率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百分之一,右冠状动脉-左房瘘又是冠状动脉瘘发病率的百分之三至五”,徐通达博士介绍:“如此推算,右冠状动脉-左房瘘的发病率接近百万分之一。”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一间隔分为左右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又分为心房及心室。血液由左心室出发,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右心房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就是血液循环。冠状动脉瘘就是心脏上左右冠状动脉与心脏或大血管存在先天性异常交通,血液本来应该是通过毛细血管先进入心肌的,结果冠状动脉出现了瘘,血液经过瘘管,直接进入左心房。
“冠状动脉左房瘘多是先天畸形,很容易出现心悸、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症状,和心绞痛的症状十分相像,所以很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徐通达博士说,彩超显示老人的左心房大,就是因为左心房承受的血液压力过高,“心室和心房都是中空的,收缩扩张带动血液循环,瘘管把血液直接带入左心房,致使心房承受的压力过大,收缩无力,可引起严重心功能不全症状,出现胸闷憋喘、心率失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衰和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心内、介入密切协作
优势学科力量创造生命奇迹
病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根除了。
徐通达博士介绍,右冠状动脉-左房瘘的发病少,临床上药物治疗效果差,而冠状动脉介入封堵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病例极为罕见。记者通过百度搜索的结果,证实了他的说法。在百度的资料库里,除了徐医附院做的这一例手术,记者没有看到另外的报道。
“我们通过外文搜索,确实找到了几例国外的手术病例,但仅仅是新闻报道,语焉不详。如何手术?要注意什么?都没有记录”,徐通达博士告诉记者:“除了病情罕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外,王老先生是高龄患者,而且本身已患有脑梗和帕金森病,也是实际难题。”
右冠状动脉-左房瘘临床发病极为少见,患者又存在多个脏器功能不全,为了尽最大努力把手术做好,徐医附院两大优势科室的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心内二科主任夏勇教授主持下,经过和介入放射科副主任张庆桥博士共同会诊后,决定对王老先生施行右冠状动脉-左房瘘弹簧圈介入封堵术。
虽然介入手术是微创手术,但对王老先生而言,情况却非常复杂。“老人冠状动脉血管直径较粗大,且严重扭曲、成角,在操作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无法建立输送轨道,造成手术失败,甚至弹簧圈脱载,危及患者生命”,徐通达博士介绍:“此外,老人本身对手术有抵触情绪,我们反复与家人沟通,说明手术利弊,唯有通过手术才能使老人告别胸痛,得到了家人的同意和支持。”
7月22日,在充分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周密详细的治疗方案后,在夏勇教授的主持和指导下,由徐通达博士对患者进行了右冠状动脉-左房瘘弹簧圈介入封堵术。
“在老人大腿内侧的股动脉切开一个2毫米的小切口,股动脉内径相对较为粗大,适合介入穿刺手术,不容易痉挛,”徐通达博士说:“手术进行了20分钟,很顺利。”
术后第2天,王老先生就能下床活动,困扰他3年的胸痛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稳定。8月5日上午,王老先生出院。“和我们医生护士一个个地握手说‘再见’,很可爱的一位老人!”徐通达博士说。
专家名片:
徐通达,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医附院优秀中青年骨干,党支部副书记。
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有着20年的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工作经验,首批通过国家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考试,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有深刻的认识,对临床疑难危重病例有独到的见解。擅长冠心病及心脏起搏器介入治疗,尤其对冠心病复杂病变的介入诊疗有自己独到的治疗方法,已完成介入手术4000例,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介入学术交流,并多次在全国介入会议上发言。
主持参加国家教育部课题1项,省科技厅课题2项、卫生厅课题2项,徐州市科技局课题3项;荣获淮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共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发表SCI英文论文12篇,参编论著2部。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专家咨询电话:1805226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