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晨报:徐医附院消化内镜新技术为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2013-09-25 00:00:00系统
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微创、简便、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徐医附院消化内镜新技术为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消化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且逐年升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内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被发现。
徐医附院近年来率先在我市开展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新方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这种技术可以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较大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并在手术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技巧的改进、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制定了治疗规范,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其技术在淮海经济区领先,为广大消化道肿瘤和癌前病变患者带来福音。
不到一小时 食管早癌病灶被顺利切除
家住邳州的62岁的陈先生,餐后时常感觉胸骨后隐痛,并伴“烧心”反复发作。特别是近20天来,这种“烧心”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疼痛难忍的地步。他在当地医院检查,胃镜提示“食管占位”,病理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增生伴局部上皮不典型增生”。
“患者后来转到徐医附院治疗,通过胃镜检查可见其食管距门齿约23-26cm前壁可见片状黏膜轻度隆起,表面伴有糜烂。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处食管壁黏膜层增厚呈低回声改变,回声欠均匀,黏膜下层较完整”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克俭告诉记者,患者符合[微软用户1]食管早癌的诊断。“入院充分准备后,我们给患者进行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不到一小时的内镜手术,患者约2.0*3.0cm的病灶被顺利切除,手术非常顺利,基本无出血。禁食48小时后患者就可进食流质,一周后康复出院。”
记者在徐医附院消化科病区见到了前来复诊的陈先生,说起当时手术的情景,陈先生很感慨:“手术后,我很快就能吃东西,不影响日常活动
,当时就有一种重生的感觉。过了没几天我就出院了,现在可以正常生活。”陈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
█话题一:长期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道癌的癌前病变
据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主任费素娟介绍,食管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发病比例上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种。食管癌的主要症状是吞咽困难。在早期,病人无任何症状,仅在吞咽干饭或馒头时,有梗噎感或停滞在胸骨后的感觉,但稍等片刻即可自行消失,因而易被病人忽视。
为什么会发生食道癌?“有些人长期喜进烫食、粗食,饮浓茶,多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引起食管粘膜增生间变,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吸烟、饮烈性酒与食管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费主任称,各种长期不愈的食管炎是食道癌的癌前疾病。
消化道早癌可以不开刀 粘膜剥离切除术为最佳选择
目前治疗这类疾病一般需要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也大为降低。因此,患者的家人非常担心。(删)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徐医附院消化内科逐步开展内镜下粘膜[微软用户2]剥离术。内镜下粘膜[微软用户3]剥离切除术(ESD)是近年来我国开始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可完整地切除黏膜内[微软用户4]大面积的平坦病变,从而避免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黏膜剥离切除术与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相比具有微创、简便、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以更准确、更安全地切除大范围早期癌症为目的的“内镜下黏膜[微软用户5]剥离术”作为替代以往外科治疗的新疗法,在对早期癌症的治疗方面已显露头角。“(这)是目前国际上治疗食管等[微软用户6]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的最先进技术,对一般[微软用户7]的消化道息肉、黏膜下肿瘤都[微软用户8]可进行切除。”
“术中,通过内镜将患者病变组织一点一点完整地剥离出来。”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克俭介绍,目前在日本50%以上的早期胃癌、大肠癌都是通过内镜手术来完成治疗。“徐医附院消化内科是徐州市最早开展ESD技术的科室,目前已经完成了20余[微软用户9]例手术。今后,我们也将更加广泛地开展此项技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话题二: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是食管静脉曲张现代治疗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出血间歇期再通过系统性[微软用户10]硬化剂治疗,可基本根除食管曲张静脉,从而有效预防再出血。
据吴克俭主任医师介绍,徐医附院消化内科自2009年开展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治疗技术,到现在已成功治疗近五百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微软用户11]内镜下治疗技术成熟,效果很好。该科(徐医附院)也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开展此技术的医院。
肝病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呕血不止
丰县患者张女士,上个月忽然接连呕血两天,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输血等[微软用户12]措施,出血却未能控制住。张女士随即被家人转来徐医附院消化科住院。
“我们查看[微软用户13]患者病史发现, 5年前患者曾被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因消化道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脾脏切除和断流手术。最近几天[微软用户14]再次因大呕血住院两次,经过内科治疗,出血停止。但患者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内,反复出现大出血两次。”吴克俭主任医师说,患者来到徐医附院消化科后,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科主任费素娟教授主持病历讨论,认为患者再次出现大出血的几率较高,需采用积极预防出血的方法,通过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来控制和预防出血。
“入院第二天下午,我们给患者实施了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治疗术,术中看到患者有3条食管静脉重度曲张呈结节状,一处静脉表面附着血栓。经过3条静脉内注射硬化剂后,为患者完成[微软用户15]了治疗。[微软用户16]”吴主任告诉记者,术后一天,患者就可以进食,一周后出院,未再出现出血现象。
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据吴克俭主任医师介绍,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临床上以大量呕血及黑便为特点。常常出血量大,来势凶猛,可以危及病人的生命。对于此类患者,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及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措施,部分可以暂时使出血停止,但无法预防再次出血。有些内科治疗困难的大出血患者,采用急诊内镜下注射硬化剂,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挽救病人生命。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对已行脾脏切除和断流手术的患者,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经3-4次硬化剂注射,可以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患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再受消化道大出血的威胁。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内镜治疗技术,临床已经应用数年,也是一项对技术要求高、具有高风险的内镜技术,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出现不易控制的大出血,为临床的普及应用带来困难。近年来,很多家医院都未能持续开展此项技术。但病人的需求是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最大动力,徐医附院消化科自2009年初开展此项技术以来,经过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已对许多患者进行了内镜下硬化剂治疗,至今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大出血的情况,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推荐专家:
费素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导。现任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主任,江苏省消化分会委员、徐州市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消化专业学科带头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负责人。从事消化科专业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消化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在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及消化内镜诊疗新技术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尤其消化内镜介入治疗(如:各种原因的消化道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炎症性肠病、消化道损伤的发病机制等;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主持完成江苏省、市级课题4项,目前承担省六大人才高峰课题1项;获得江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中华系列杂志论文14篇。获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江苏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六上午
王营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硕导,徐州市消化内科专业委员、消化内镜专业委员,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从医近30年,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熟练掌握消化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临床消化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并擅长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胃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重症胰腺炎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有独特的见解。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获2005年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及徐州市科技局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名,研究方向为消化疾病基础与临床。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
吴克俭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消化内科专业临床、教学、科研20余年,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擅长多种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硬化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与癌前病变、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急诊内镜止血术等。在徐州市率先开展“超声内镜”检查技术,并获得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以第一作者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期刊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市科技局科研课题一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项。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周三、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