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晨报:徐医附院呼吸科:无创通气技术助力呼吸危重患者靶向治疗为肺癌患者带来福音
2014-08-06 00:00:00系统
徐医附院呼吸科:
无创通气技术助力呼吸危重患者靶向治疗为肺癌患者带来福音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尤其是现在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吸烟及其他因素,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率先引进推广无创通气技术,将数千呼吸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未来,他们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造福更多患者。
案列:无创呼吸机让七旬老人起死回生
70多岁的戴老先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心脏病、淤血性肝硬化等多种病症。因病史较长,老人的心脏已是正常人的4倍大小,一点小小的感染就会令老人严重憋喘,一年要住几次院。
2009年10月,老人因感冒引发了心脏、呼吸均严重衰竭,生命垂危,一直在北京进行治疗,但效果甚微。家人担心老人客死异乡,无法落叶归根,2009年12月将老人转回家乡徐州治疗。但老人的女儿四处打听治疗方法,最后经人介绍慕名找到了徐医附院呼吸科专家邵华军。
邵主任仔细了解了老人的病情后,建议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缓解老人的憋喘症状。邵主任为老人戴上无创呼吸机,却遭到其家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这台造型简单的呼吸机根本无法抢救老父亲,可半小时后,老人渐渐苏醒,并且能主动讲话。
根据邵主任的指导、调整呼吸机参数,老人平均每天戴呼吸机治疗十几个小时,心肺功能逐渐好转,生命转危为安,吃的药也由以前的十几种减少到两三种,大大节约了药品的费用。戴呼吸机治疗1个多月后,老人不仅能外出散步,还能到菜市买菜,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到今天已经有5年时间了。
无创呼吸机具有减少并发症等多种优势
无创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善人的呼吸,增加肺通气量,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增加全身组织器官供氧量的小机器。
据邵主任介绍,一提起“呼吸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医院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呼吸机连接到患者身体给患者带来创伤和痛苦。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一种无需插管的无创呼吸机应运而生,且功能不断完善,使其更适合病人使用,治疗效果更理想。徐医附院引进的最先进且配置最高的无创呼吸机,适用于不需要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而使用呼吸面罩执行通气的危重症患者。
“相比有创呼吸模式,无创呼吸机不仅能够减少病人的痛苦,还能够减少并发症以及感染几率。更重要的是,无创呼吸机将病人的浅快呼吸方式转变为正常呼吸, 从而增加病人的肺泡通气量,不需要病人费力呼吸。”邵主任说,患者的呼吸一旦正常,通过含氧量肺泡的压迫,病人就可轻松排痰,同时还能借心脏一臂之力,减轻心脏收缩的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心肺功能好了,体内的供氧量就会增加,从而对病人的大脑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呼吸不好,难道只能用呼吸机、不能用氧气袋代替吗?”针对记者的疑惑,邵主任表示,氧气袋的作用是提高使用者吸入的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有所提高。而呼吸机则是像打气筒一样,辅助患者呼吸运动,以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提高氧浓度、排出二氧化碳,同时按压心脏、帮助排痰。因此,无创呼吸机并不能由氧气袋替代。
救治数千患者,临床经验丰富
邵主任介绍,我市2013年度死因监测报告初步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市居民生命的第三大“杀手”。其中,65-79岁组中,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第三, 80岁及以上人群中,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可见,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另外,雾霾、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年轻化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在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中,不管是肺炎、哮喘还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病情严重时,都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憋喘、甚至呼吸衰竭致死。因而,对于这些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而言,能够快速建立呼吸支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邵华军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为此,2002年,徐医附院在我市率先引进了数台无创呼吸机,经反复研究后,证实其对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有着举足轻重的治疗作用。2006年,无创呼吸机获得了“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并在我市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病人在住院期间如使用无创呼吸机,大约可节省费用5000元至7000元,平均住院天数可由原来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减少到5至7天。
截止目前,徐医附院利用无创呼吸机已经救治患者数千例,为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悉,徐医附院呼吸科目前引进无创呼吸机16台,为了进一步满足临床临床的需求,还将增加无创呼吸机的引进量。
靶向治疗为肺癌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在肺癌的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成为新兴的治疗手段,因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仅极少损伤正常细胞的特点,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毒付作用相对较小,许多病人都视其为治疗肺癌的一线生机。
采访时,徐医附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张志亮,为记者介绍了一个病例。去年12月份,家住邳州的臧师傅因肺部不舒服,前往当地医院就诊。CT检测结果显示其肺部有片状阴影。随后,虽然也做了痰液化验以及气管镜检查,但未被诊断为肺癌,于是抗感染治疗后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今年6月份,臧师傅发现其痰中带血。于是,慕名来到徐医附院呼吸科就诊,CT检测结果显示其锁骨上淋巴结增大,后经穿刺确诊患有肺癌。随后,经过气管镜检测,确诊为肺腺癌,并且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已经发生基因突变。
张志亮副主任医师分析病情后,针对其个体,为其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对其进行靶向药物治疗,现在臧师傅已经病情好转,并且回到了家中修养。
“在呼吸道疾病中,因吸烟诱发的肺癌占到肺癌患者的五成以上。”张主任介绍,40岁以上有家族史、有吸烟习惯的病人是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而不是症状出现以后再检查。在平时检查的间隙,如果出现了痰中带血,或者是胸闷胸痛等症状,也不要放松警惕,应该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当然检查有很多方面,包括血液的检查,包括对胸部透视,必要的时候痰液的检查,或者是胸部CT和支气管镜。通过这些检查,能够及早发现肿瘤。因为肿瘤最早期是比较隐蔽的。
张主任说:“我们国家现在有靶向治疗药,即特罗凯、易瑞沙、凯美纳,这三种药对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治疗率可以达到70%-80%。这个和化疗治疗的效果是相当的。但是它的优点在于,晚期肿瘤即使化疗无效,或者是化疗效果不好的,体质比较差的,再使用靶向治疗,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一点,化疗的短期有效率接近30%,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更高的比例是经过靶向治疗获得的,能够达到70%-80%的疾病控制率,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哪些患者适用于靶向治疗呢?张主任表示,在晚期肺癌二线或者是三线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检测情况来选择靶向治疗。对于一线病人,如果不能进行化疗,或者是高龄的病人,我们可以直接使用靶向治疗。例如80岁以上的病人,对化疗耐受性差。这类病人,我们可以直接使用靶向治疗。同样,对于PS比较差的(PS评分应该达到三分、四分),PS两分的,年龄比较高的病人,可以考虑靶向治疗。在一线化疗过程中,晚期肿瘤的病人,是靶向治疗最合适的一组人群。一线化疗反应比较好,在二线治疗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选择靶向治疗。一线治疗以后,病人体质较差,可以选择靶向治疗。到了三线治疗以后,靶向治疗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在三线,病人用过两次化疗以后,可以选择靶向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靶向治疗药物在服用4-6个月后,只要药物有效果,并且患者能够提供门诊病历证明其在持续性服药,就可以获得免费赠药。目前,特罗凯为4个月赠药、易瑞沙为5个月赠药,凯美纳为6个月赠药。
专家名片
邵华军,现任中华医学会徐州分会呼吸专业委员,徐州市医疗损害、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从事呼吸专业20多年,致力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肺气肿、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研究。精通无创呼吸机治疗技术和睡眠呼吸障碍(俗称打呼噜)的最新治疗技术。自2002年起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引进无创呼吸机,治疗各种呼吸衰竭、肺心病和急慢性心力衰竭,治愈数千例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肺性脑病患者。2012年1月起探索利用无创呼吸机成功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严重呼吸衰竭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糖尿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获得成功,开展微创胸腔闭塞引流术治疗气胸、脓胸、良/恶性胸腔积液。2006年无创正压通气对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救治,获得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先后在《中国临床医学》、《现代预防医学》、《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 周五全天
张志亮,副主任医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十余年,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肺癌的综合治疗、呼吸衰竭的救治、有创和无创呼吸机的使用。
专家门诊时间: 周二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