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腔内技术治疗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
2011-11-28 00:00:00系统
徐医附院介入科喜获2010年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采用腔内技术提高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的治疗成功率 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从2005年3月开始采用腔内技术治疗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经过几年的不断总结经验和技术改进,目前该科室这项新技术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超过首创单位,并获得2010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易被误诊 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张庆桥副主任介绍,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其体征、表现等不明显,单纯从临床诊断很难,主要的诊断方式是通过血管造影进行。这类疾病常因急性发病前来就诊,主要症状为下肢胀痛,治疗不及时也会转为慢性期,发生静脉曲张,下肢色素沉着、溃烂等。因此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一位20多岁的女性,下肢肿胀得厉害,到某医院接受诊治,被诊断为单纯的、常见的静脉血栓。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经过血管造影,医生发现该病人并非单纯的静脉血栓,而是下腔静脉下端良性闭塞合并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因为技术达不到,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无奈,该病人转院到了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在祖茂衡主任与张庆桥副主任的帮助下,进行了球囊扩张、溶栓治疗,打通血管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经过系统治疗后,该女性已康复出院。 还有一位60多岁的大妈,患有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病。两年前在别家医院置入了下腔静脉滤器,但是两年后出现了下腔静脉闭塞合并髂股静脉血栓,腿肿胀、疼痛得厉害、不能走路,痛苦不堪。去了几家医院都没法治疗,在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经过治疗,血管打通之后,症状得到缓解,慢慢恢复。 腔内技术临床应用优势明显,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张庆桥副主任介绍,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表现为下腔静脉阻塞所致的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既往外科手术是惟一治疗方法。2005年,在祖茂衡主任的带领下,该科将这项新技术引进到徐州,应用这项技术治疗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其中包括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血栓累及髂股静脉等疑难、复杂病例,至今已完成40余例。 腔内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肝下下腔静脉良性闭塞及继发血栓形成的治疗成功率,而且降低了并发症,节约了医疗资源,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其优势体现在:技术成功率95.7%;患者临床表现改善率(下肢水肿消退、溃疡愈合、腹水吸收、腹部静脉曲张消失等)达98%;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技术改进后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部分患者避免了支架置入。 新技术引进过程中技术改进 据了解,介入放射科对引进的这项新技术进行了创新、改进。并取得了几项成果。 1、超滑导丝软端“钻进”技术:经股或颈静脉途径送入单弯导管,在超滑导丝软端引导下,沿下腔静脉走行方向在闭塞段内“钻行”(耐心、反复尝试,导丝软端进入侧支循环内要及时识别并撤出,始终保持导丝软端位于下腔静脉内),部分患者可穿通闭塞段,即提高了成功率,又避免了血管破裂出血,该技术安全、可靠。 2、建立导丝轨道技术:下腔静脉闭塞段长且坚韧的病例,球囊导管难以进入闭塞段,建立“股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导丝轨道后,球囊导管远端与导丝一端保持固定,在体外以适当力量牵拉导丝另一端,球囊导管则易于进入闭塞段,从而使血管成形术成为可能,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3、经颈静脉留置溶栓导管行尿激酶溶栓技术:该病继发血栓形成既往多采用经股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保留导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期间患者须卧床。经技术改进,采用经颈静脉途径留置导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不须卧床,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4、“小球囊预扩张+导管溶栓+大球囊扩张”序贯治疗方法:经技术改进,先采用小球囊(直径4~10mm)扩张下腔静脉闭塞段,再经颈静脉插入溶栓导管,保留导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栓完全溶解或残余陈旧血栓时,行大球囊扩张下腔静脉闭塞段。此治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因小球囊扩张后,下腔静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回缩,不会导致症状性肺栓塞的发生;(2)先行小球囊预扩张,下腔静脉血流部分恢复,所继发的血栓易于溶解,可缩短导管溶栓时间并提高血栓溶解效果,部分患者可避免下腔静脉支架置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