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线性测量可筛查早期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2011-11-28 00:00:00系统


徐医附院神经内科获2009年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脑室线性测量可筛查早期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新技术成为常规检查工具
 
   脑血管病是一类由于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影响到脑功能的疾病。因患病而引起中风的病人常有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徐医附院神经内科耿德勤主任介绍,出现过脑卒中的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较高。而目前的评定方法是通过智力测试、神经心理检查来进行。完成一个标准化的评定,需耗时8个小时左右,如果是偏瘫患者检查起来更是困难。
   从2000年,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引进新技术――脑室线性测量评价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经过研究探讨在2009年度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目前该项新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内科对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相关的评定的一项常规检查工具。我市的一位胡大妈就是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之一。
   56岁的胡大妈是位退休工人,平时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今年4月份,她与往常一样去帮助别人家里操办喜事。可是回来后,家人发现她好象是变了个人。她认不清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邻居,家里的物品也都记不起来放在什么地方了,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也不能够正常进行。但是胡大妈还能够支配自己的肢体活动。
   胡大妈在当地的医院就诊之后,被医生诊断为“癔症”。通过CT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变化。随后家人又带着她来到徐医附院就诊。耿德勤主任为她进行了脑室线性测量评价,结果发现她的脑室线性结构上的改变,脑部的某个部位有病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又给胡大妈做了个磁共振检查,确诊为某部位的脑血栓。非常庆幸,胡大妈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就得到了及时发现,耿德勤主任针对她的病情给予了系统的治疗方案,经过积极治疗,胡大妈半个月就得到了完全的康复。
新技术可早期发现脑中风后的认知功能障碍
 
   据了解,徐医附院神经内科的耿德勤主任等几位医生从2000年开始,引进国际最新技术,用线性测量的方式评价脑萎缩程度,从而判断认知功能是否有了改变。
   近几年,几位医生着力于这项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数百例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及于脑室线性结构的相互关系,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耿主任介绍,新技术探讨的就是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变与脑室线性结构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具体方法是采用CT/MRI技术测量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的病灶体积和脑室线性结构;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智能量表,中国成人智力量表中的词义分辨项、数字背诵项;临床记忆量表中的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项,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组成的神经心理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定。
   通过研究与临床应用,得出结论,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在觉醒状态下始终存在的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和环境的确定感知理解,而脑血管病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尤以额叶皮质和皮质下深部白质的萎缩明显。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且与病变部位和体积相关。
   耿主任介绍,脑室线性测量评价这项新技术简化了过去的检测程序,并能够直观地评价脑中风后认知功能的改变,因此在临床上应早期应用敏感的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配合早期的高级功能的训练,可以减少卒中智力残疾的发生。对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如果及时给予包括认知康复在内的全面干预,这样可以防止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此外,在初发病人作为常规的筛查工具,对以后长久的神经功能康复以及脑血管病的预防,提高生活质量也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项新技术的获奖,增强了徐医附院神经内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耿德勤主任及其团队的医生们正在利用此项技术用于其它脑病如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和癫痫的认知功能评估,探查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