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徐医附院胃肠外科:医者仁心,让患者绝处逢生

2016-07-22 00:00:00系统

罕见腹茧症肠瘘患者辗转求医,历经35次开腹手术命悬一线

徐医附院胃肠外科:医者仁心,让患者绝处逢生

“无论怎么样都要活着!”2016718日,在徐医附院胃肠外科病房,36岁的患者张金龙向记者说起他的曲折就医经历,念念不忘的就是要相信医生。从2012年因为“肠梗阻”在新疆喀什接受第一次手术开始,近4年来,这位家住安徽省萧县圣泉乡的年轻人,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先后在新疆、北京、南京辗转求医,经过五次手术,却始终不见好转,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徐医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徐为教授带领医疗团队,奋战8个月,经过两次手术,使张金龙从顽疾中解脱。

徐为,主任医师、教授,徐医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任江苏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胃癌学组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江浙胃肠外科协作组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普外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尤以胃肠肿瘤综合治疗为突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为教授说:“他的病情极其凶险,如果我拒绝他,周边地区就没人救得了他……当时虽然顶着极大的压力,但是由于执着于‘救人一命’的信念,我还是果断地收治了他。好在经过团队的努力,他的问题解决了,以后随着他身体慢慢恢复,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患者张金龙:

“徐为教授一句‘把他收下吧’,让我4年来第一次看到了生的希望”

“我原来在北京打工,做中餐和西餐,后来到了新疆喀什做服装生意”,718日下午,张金龙坐在病床上和记者说起了近4年来的求医经历:“第一次开腹手术是2012813日。因为肚脐周围痛得厉害,就到喀什医院治疗,医院说是‘肠梗阻’,做了‘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阑尾炎切除术’。可是一年后腹痛又复发了。”

张金龙的第二次开腹手术是2013513日,“乌鲁木齐那家医院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做了‘剖腹探查+肠造瘘减压术’,手术效果不理想,肠子里的消化液从肚脐位置反复流出。一个月后,转到南京某大医院。”

“第三次开腹手术‘剖腹探查术+肠瘘修补术’是在南京做的。前前后后住了9个月,术后切口仍反复流出消化液”,张金龙说,到201410月,他又到南京做检查,“医生说因为他的病情复杂,需要准备60万元才能手术。我经济能力有限,四次手术已经用掉了100多万元。老母亲70多岁,两个小孩大的11岁、小的6岁,而且身体不好。虽然办了低保,也有新农合,但新农合报销上限是26万元。一直是3个姐姐接济我。”

从南京回来后,张金龙只好在家里苦熬着,2015126日,由于伤口感染,疼得厉害,来到徐医附院,“当时都快下班了,我见到徐为教授时是1157分,我把衣服撩开,把情况如实向徐为教授说了。他说比较麻烦,但会想尽办法来救我,就对护士说‘把他收下吧’。别的医院不敢收治,徐为教授的一句话让我4年来第一次看到了希望。我当时非常感动。谁不想好好活着!”

徐为教授:

“从内心来讲,我想救他。困难再大,也要克服;风险再大,也要承担”

回忆起张金龙当时就诊时的情形,徐为教授说:“他一进来就毫无保留地和我说了自己的情况。我感觉这个年轻人意志坚强,脾气性格不错,说南京的医院让他准备60万,他通过社会机构等渠道筹集了20万,看能不能给他治。以他当时情况的凶险程度,我完全可以不收他。毕竟他经过了几次大的手术,要彻底解决他的问题,没有信念是不行的。我想救他。如果我拒绝他,对他心理上的打击将很大,其后半生可能会在极度痛苦中度过。当然,敢挑战如此疑难杂症也是基于我们的实力,首先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有先进的设备,成熟的技术,其次是我们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先进水平的团队,再者我也有几千例胃肠外科手术的经验积累。”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张金龙的检查结果还是让徐为教授感觉到了非同寻常。“消化道造影显示他小肠梗阻、小肠瘘,经过几次手术,小肠被切除得只剩90厘米,要知道,正常人的小肠有36米”,要知道,这90厘米的小肠对于维持患者的营养吸收是多么的珍贵!要对已经经过四次手术治疗的腹茧症伴肠瘘的患者再次手术治疗且要保证手术中不损伤或尽可能少的损伤仅存的小肠,是极其困难的。这需要手术者要有熟练精细的手术技巧,充分的自信心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徐为教授介绍,张金龙瘘口周围感染、糜烂较重,不敢进食和体液丢失导致器官功能不全。在经过腹部切口理疗,抗炎、抗感染、静脉补充营养液等治疗后,2016318日,徐为教授带领团队为张金龙实施了全麻下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术+肠瘘切除术+腹壁窦道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张金龙的腹腔广泛粘连,“是典型的腹茧症。腹茧症是临床罕见疾病,小肠被一层很厚很硬的纤维外膜包裹,肠子像蚕茧一样粘连在一起,说是肠子,其实已经融合成了一大块肉饼。”

“腹茧症”自我国1978年命名至今,国内对腹茧症报道不过50例,全球也就是100多例。由于腹茧症病因不明,至今医学界对此束手无策,许多医院为患者剖腹之后,又不得不缝合。

“第一次手术前,我告诉他手术风险很大,没有把握,咱们医患双方要密切配合,搏一把。当然,我们有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治疗方案,不会盲目地做任何一个手术”,徐为教授说。318日,往常一个手术日要安排56台手术,却只安排了张金龙的一台手术,单纯手术过程,就从早上9点一直进行到晚上6点。光手术入路就用了两个半小时,在其他普通患者也不过5分钟而已。打开腹腔后,发现腹腔内肠管已经融合成“一块肉饼”,并且与腹壁粘连,完全可以用“冰冻腹腔”来形容!耐心仔细地寻找到突破点后,一毫米一毫米地顺着肠道松解粘连,寻找瘘口,予以修补。张金龙的第一次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炎、补液、抑酸等治疗。

梁勇博士:

“大家都压力太大,徐为教授一句‘救人一命’让我们有了定心丸”

张金龙在徐医附院接受第一次手术后,出现反复呕吐、排气排便减少等症状,考虑是不全性肠梗阻。201661日,徐为教授医疗团队为他实施了全麻下下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小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3周,张金龙吻合口瘘愈合,切口再无肠液引出,已进普通饮食,无恶心、呕吐等,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大便23次每日。经过两次手术,张金龙的的问题可以说彻底解决了,消化道的通畅性、完整性建立起来了,现在完全可以出院。

提起这两次手术,徐为教授感慨地说:“一次比一次压力大。第二次手术前,我和他说,我是想救你,想治好你,让你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这一次手术比第一次的风险还要大。难得的是他的求生欲望很强,也很配合。好在我们的奋斗争取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想想当时所受的压力,有了一个圆满的回报。”

作为徐为教授医疗团队的骨干,徐医附院医务处副处长、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梁勇博士对徐为教授的医术和医德赞叹不已:“在上世纪60年代,肠瘘的病死率为5060%,有‘谈瘘色变’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营养支持的进步,肠瘘的治愈率已达8090%。但张金龙是腹茧症、肠粘连多症合一,又在外地进行了几次手术,手术极其困难,是我本人见到的最困难、最复杂的手术。因为压力太大,医疗团队在术前研究方案时没人敢讲话,主要担心有病原性损伤,万一做不好,情况将更加糟糕。徐为教授就说了一句‘救人一命’让我们有了定心丸。”

梁勇博士介绍,张金龙的病程长度近4年,经受了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性格坚强,住院期间,医患互信,关系融洽也是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从徐为教授带领我们在治愈张金龙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那是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是战胜困难的决心、“救人一命”的信念,更是把压力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患者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