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晨报:徐医附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珍爱生命,信赖我们

2014-04-16 00:00:00系统

徐医附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珍爱生命,信赖我们

 

在现代医学的临床诊断中,除了询问病史,以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为基础的体检方法之外,更重要的就要数各种医学影像检查,包括X线、CT、磁共振、超声等。


徐医附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团队无疑是强大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之一,高级职称专家10余人,博士和硕士36人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128层PET/CT-MRI系统1台、6台CT(包括256层CT和双源CT )、4台MRI(包括2台3.0T MRI)、8台平板DR及1台数字胃肠机、1台数字口腔全景机、1台数字乳腺机,配有GE全院级的PACS系统,实现全数字化装备,集影像诊断、教学、科研于一体,2005年成为我省苏北地区唯一的省级医学影像学临床重点专科。

 

【技术、设备】


█PET/CT-MRI发挥“1+1+1>3”的功效
 
提到PET/CT或MRI,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似乎听说过,感觉上仪器费用高,可谓高端检查项目;然而,若让你具体说出这究竟是什么,恐怕没几个人能道出个所以然。
 今年1月份,
国内第二台PET/CT-MRI系统落户徐医附院医学影像科,至今为止,已经为300多个病人检查,发现了一大批早期肿瘤患者,40%的治疗方案发生了改变。

 
这个将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MRI(核磁共振显像)三种当今最为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融为一体的尖端平台,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和更准确的信息。如果说,利用PET/CT能够诊断出90%的肿瘤等病症,那么加入核磁共振的优点,能将这个比率提高到95%以上。
 
据徐医附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徐凯教授介绍,近年来PET/CT一体化的检查方式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肿瘤诊疗方面,例如肿瘤早期发现、良恶性鉴别、肿瘤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等,还可用于冠心病血管重建介入治疗前存活心肌的判断和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得到了广大医师和患者的普遍认可。而PET/MR则为国际上近二年出现的新影像检查设备

 

谈及其主要优势,徐医附院影像诊断专家任少阳介绍说:“我院PET/CT-MRI系统在PET/CT基础上加入了MRI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多模式分子影像检查设备,提高了检查的精确度,也让检测的疾病范围更广、更早。这意味着在MRI擅长的领域,如神经系统、骨及软组织、腹部脏器、五官、头颈部的病症诊断方面,PET/CT-MR都会有优异表现,尤其是脑部肿瘤、癫痫、抑郁等疾病的病灶都可较清晰地显示,这是以往PET/CT无法做到的,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PET/CT-MRI具有辐射量低、放射性药物用量少、检查时间短、准确率高等优点。
 
这台机器做全身检查,只要8到10分钟,局部检查只是5到6分钟,而以往的PET/CT所需要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新一代的PET/CT由于使用了当今最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检查用的放射性药物剂量要减少一半以上,且使用了低剂量CT技术,而MRI技术无辐射,PET/CT-MRI检查要接受的辐射量要远低于传统PET/CT,但检查费用与传统PET/CT一样。
 PET/CT-MRI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而是像变形金刚那样,通过“智能融合”形成一个尖端检查平台,能够弥补目前PET/CT显像存在的不足,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和更准确的信息,及早发现肿瘤等“不速之客”。 因此,可以说,
PET/CT-MRI发挥着“1+1+1>3”的功效。

 

乳腺保健及乳腺钼靶X线检查

 

现代社会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的提高。乳腺癌的传统检查方法主要依靠医师的体格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时病灶已较大,乳腺切除给病人的身心,尤其是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创伤,且中晚期病人的病灶复发和转移率均较高,因而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就成为临床的迫切要求。


据徐医附院放射科副主任,影像诊断专家汪秀玲介绍,钼靶X线摄影是目前乳腺疾病普查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乳腺癌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意义重大。研究表明,乳腺摄影检查能比最具有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两年发现早期癌肿。对体积较小的癌肿,乳腺摄影检查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可以发现直径为1cm的癌肿。采用乳腺摄影作为普查的手段则可以早期发现乳腺异常,降低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在专业人员中甚至认为乳腺摄影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女性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由于早期发现的乳腺癌治愈率及远期预后均较佳,所以乳腺癌的普查已成为预防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40岁以上的女性需每年作乳腺摄影。

 

“我们医院引进的最新美国GE公司新型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系统并配有自动化三维立体穿刺活检系统,可对病灶快速穿刺病理诊断。”汪秀玲主任告诉记者,GE Senographe DS新型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系统(FFDM,即乳腺DR机和全方位大视野的平板乳腺三维介入系统)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最好方法之一,图像比传统技术更清晰。在显示微小病变方面,它可显示体检触摸不到而直径仅3mm的小结节肿物,以及直径小于0.1mm的微小钙化灶,敏感性达97%以上。
 
谈及其主要优势,徐医附院
影像诊断专家李绍东表示:首先,独一无二的钼铑双靶技术缩短25%的曝光时间,减少40%的放射剂量,全自动最优化参数控制技术对受检者提供最佳的检查保护,敏感显示早期微小乳腺癌。

 

其次,运用智能组织均衡系统处理图像,更清楚显示全乳内的病变。使用的数字化技术包括一套专业的乳腺图像采集及医生诊断工作站,该系统可以在接近实时的状态下采集图像并且可以改变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及对图像进行处理,同传统的系统相比有着很高的检查效率。


第三,自动化三维立体穿刺系统可为外科手术确定病灶准确位置,包括立体定位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核心活检术、术前定位,具有尖端的临床应用能力。穿刺针长度可由程序控制,精确度达到1mm之内。对于非常早期的原位癌来说,三维立体穿刺系统更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目前这些工作已经成为徐医附院影像科常规开展的工作。


乳腺钼靶X线检查适用于乳腺健康体检与疾病普查以及各类乳腺疾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的影像检查与诊断。检查项目包括普通乳腺摄片(包括轴位、斜位、侧位等)及局部点片和放大摄影、乳腺导管造影、病灶术前穿刺定位、乳腺病灶穿刺活检等。”汪秀玲总结说。

 

数字化的综合影像诊断优势肿瘤性病变无所遁形

 

徐医附院影像科通过装备的PET/CT-MRI系统、多层螺旋CT、高场强MRI、数字X线拍片机、数字胃肠机、数字口腔全景机和数字乳腺机实现全数字化,发挥数字化设备的综合影像诊断优势为为病人提供了一条“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的快速就医通道。包括普通X线、CT、MRI、超声、PET/CT、消化道造影等综合影像诊断优势,为患者提供规范合理的检查和诊断流程,从而大大提高病灶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提高了诊疗效率,影像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降低误诊率,让病人获得最及时的治疗。


徐医附院医学影像科就诊流程合理,检查设备先进,专业团队水平高,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式”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该科在省内率先推出的“影像专家联合门诊”由高级职称以上的医师每天轮流坐诊联合会诊,会诊院内、院外CT、MRI、X光片指导病人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方法,避免重复和过度检查,根据全面的资料提出准确诊断,为病人提供综合、准确的影像检查分析和影像诊断服务。


推荐专家

 

汪秀玲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委员,徐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现任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徐州医学院影像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曾先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江苏省政府奖学金,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日本群马大学和熊本大学交流访问近2年。


有丰富的影像诊断(X线、CT、MRI)临床经验,在中枢神经系统、妇科肿瘤及乳腺疾病影像诊断方面有一定专长。共发表省级及以上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及专著5部。完成徐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课题6项。分别获徐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卫生厅及徐州市卫生局新技术引进奖5项;淮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项;徐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2项,徐州医学院优秀课程奖及精品课程奖各一项。曾获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李绍东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放射分会腹部学组委员、徐州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专业方向胸、腹部影像诊断。曾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学习影像诊断,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学习PET-CT诊断,为徐医附院青年技术骨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3部。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任少阳 副主任医师,徐州市医学会徐州核医学分会委员。从事核医学影像专业20余年。率先引进并主持本市乃至苏北地区第一台SPECT影像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擅长PET/CT、SPECT等影像诊断,对各种肿瘤PET/CT影像良恶性鉴别诊断、转移灶探查、治疗效果判断,对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ECT影像诊断及其鉴别诊断,131碘治疗甲亢、甲状腺癌术后转移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华核医学杂志》等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副主编著作两本。曾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李江山 副主任医师,生物医学工程及临床医学双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CT、MRI医学影像诊断工作,擅长于血管性疾病和腹部疾病影像诊断。在本地区较早开展CT三维重建技术在各种临床疾病中的运用,如CT血管造影等新技术在胸部急症、颅脑肿瘤等疾病中的运用等,曾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多种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