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2006-11-30 00:00:00系统


2006年江苏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江苏省卫生厅
(2006年11月)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我省艾滋病疫情情况

  2006年以来,由于全省艾滋病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各地在多类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中开展了大量的主动监测工作,提高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的发现率。1―9月,全省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近1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5%,检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404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8.4%。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45例,艾滋病病人59例,加上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病人的有17例,1―9月共报告艾滋病病人76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4%;其中已有74例开始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死亡32例,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5.8%。

  截止2006年9月底,全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150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3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计死亡174例,目前正在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人数已达142人。

  二、流行特点

  据专家分析,今年我省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发现数的增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我省艾滋病疫情出现大幅度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以来我省艾滋病监测、检测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检测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监测工作更为主动,监测人群结构趋于合理,进一步突出了重点人群,从而提高了抗体阳性者的早期发现率。当前我省艾滋病疫情有如下特点:

  1、全省艾滋病疫情总体上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在部分高危人群中出现上升趋势。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以来我省新设立的吸毒人群监测哨点、性病门诊病人监测哨点和男性同性恋者监测哨点均检出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中也发现了感染者。

  2、艾滋病疫情波及范围广,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超过50%。

  3、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并存,2006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分别占48.3%和40.1%,经既往采供血或受血途径传播(均是上世纪90年代感染,今年检出并报告)已降至10.8%,母婴传播占0.9%。

  4、现有的江苏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男性青壮年农民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在历年累计报告的江苏籍感染者和病人中,男性占71.0%,20―39岁的占70.0%,农民占42.1%。

  5、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自2005年在我省广泛开展以来,因艾滋病而死亡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

  6、由于吸毒人群、性乱人群的存在,艾滋病疫情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加之人口流动量大、性病疫情较高等因素,都对我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一是“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省政府领导经常听取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多次就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深入基层调查了解防治工作进展。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等工作。各市政府也都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建立了多部门协作机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是各具特色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9月底我省社区居委会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覆盖率达61.8%,宣传材料入户率为8.6%,行政村固定宣传标语覆盖率达33.5%,省级示范区和干预县设立大型户外艾滋病公益广告牌达55.1%,农民工工地艾滋病防治宣传覆盖率已达88.3%,高校艾滋病防治宣传覆盖率超过20%。卫生部门共发放艾滋病科普书籍、小册子、宣传画172万册(张);《艾滋病防治知识》等宣传光碟2700多套;艾滋病宣传扑克、安全套等宣传品13.3万件;各种宣传单等其他宣传品1370万份。制定《江苏省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方案》,在大型工地开展现场宣传活动近1000场。各级妇联组织共编印发放《妇女与家庭艾滋病防治知识百题问答》17万册,培训“巾帼红丝带”骨干3万多名,在全省组织开展广场宣传、咨询活动达200余场,发放防治艾滋病宣传资料77万份,受众近600万人。省教育厅今年举办两期“全省高校预防艾滋病学生辅导员培训班”,80多所高校1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省卫生厅配合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和省劳教局,组织对全省公安监管场所和劳教场所的公安干警和医务人员共190余人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省委党校邀请中央党校教授为在校学员举办专题报告,提高了党政干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和对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支持。省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

  三是艾滋病检测、监测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检测网络已扩展到1个省级确证中心实验室、2个确证实验室、13个市级筛查中心实验室和400多个筛查实验室。制定下发《江苏省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加强艾滋病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6个实验室通过了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现场考评验收。今年1~9月,全省各级筛查实验室开展各类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近1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5%。同时积极开展重点人群主动监测,提高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发现率。将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工作纳入常规化管理,1~9月共筛查了10万多人。新增17个艾滋病综合监测点,全省监测点总数达到79个,其中43个点作为常年监测点,1~9月共对2万多人进行了监测。

  四是重点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稳步推进。开展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控制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传播。制定下发《江苏省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实施方案》,省卫生厅、公安厅、食品药品监管局成立了专门工作组,组织开展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先后在南京、无锡、常州、南通、镇江五个市设立了7个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截止目前,7个门诊点共收治海洛因成瘾者近2000人,维持治疗率达到9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通过落实对吸毒感染艾滋病者的有效管理,降低了吸贩毒人员的犯罪率。积极推行娱乐场所艾滋病防治行为干预措施。设立23个娱乐场所行为干预项目县,推广使用安全套等行为干预措施。截至今年9月底,培训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成员300余人,在项目地区1400多家娱乐服务场所开展了行为干预工作,平均月覆盖率为40%,对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设立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VCT门诊)130个,2006年1~9月为3.5万人提供了免费咨询检测服务,咨询检测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4倍。我省累计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人数达142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有122人。各地探索建立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救助机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六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苏州市城区、丹阳市2个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11个省级综合防治示范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初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艾滋病防治模式。截止9月底,各示范区共在乡镇卫生院、村(居)委会和娱乐场所张贴宣传画1.2万张,入户宣传29万户,固定宣传标语覆盖1500多个行政村,电视广播宣传500多次,校园专题讲座500多场。

  七是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在我省实施的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GAP项目)于2006年初正式启动以来,通过引入美国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理念,结合我省实际,整合现有资源,完成了艾滋病控制方法学培训、重点人群监测和干预、专题调查、病人治疗关怀机制探讨等工作,并将减低危害的策略与行为干预项目整合,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提高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的早期发现率,提高了我省艾滋病防治技术水平和防治工作成效。并通过项目培训了一批艾滋病防治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了我省艾滋病防治管理水平。

http://www.jsws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