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护士节征文二等奖展示

2019-05-10 00:00:00系统

摆渡人

(消化内科张曼)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七堇年

生命不息,潮来潮往,疾病与健康之间的鸿沟深度,只有渡过的人知道。而生命的摆渡人,与病患同舟共济,一尾扁舟,摇曳前行。

不知不觉已经工作近四个年头,除了日渐沉淀的脂肪,成长更多的是心智,渐渐褪去初出校园的懵懂无知,体会到了更多的察言观色,人情冷暖。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曾经那么胆怯软弱,初上治疗班时的手忙脚乱,会匪夷所思的把别的科室的药品信号发了,东一搭西一搭的把治疗室弄成一个烂摊子,然后自己加班几个小时再慢慢归置整齐。初上办公班时恨不得自己长十张嘴巴,一边和家属查账,一边纠错医生的医嘱,一边提醒同事治疗护理……总之每天都很头大。上夜班时的心惊胆战,可能是“锦鲤”体质,即使在心里默念百遍神仙保佑,还是能遇到抢救。这不,第一次独立值夜班的我,就发生了这件让我难以忘怀的事。

“护士,护士,快来”,凌晨1:30,寂静的科室走廊传来83床家属焦急的呼声。刚刚从东边病房巡视到最西边病房的我心头一紧:“来了,怎么回事?出了什么事?”我快步走到83床门口,只见家属一把拉住我的胳膊,几乎是把我从门外提到83床旁,此时的83床已经不是刚刚十几分钟前安详熟睡的样子,只见他艰难的手抓着床栏,面色蜡黄,大口大口的呕着鲜血,另一个家属在旁边不知所措的拿着垃圾桶想要接着鲜血,可是颤抖的双手还是任由鲜血撒了满地,一时间满屋子血腥味愈发浓郁起来。我疾步上前指导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安慰鼓励病人家属:“别慌,别害怕,医生护士都在”一边按了一下床旁心电监护的测量血压的按钮,一边全速放开维持静滴的生长抑素的滴速。然后立即通知医生,推抢救车至83床,开通静脉通路,止血、扩容、升压药……我一边复述着医生的口头医嘱,一边迅速给药。而病房门外家属却吵了起来,因为被告知需要转入ICU进一步治疗,治疗费用会大幅增加,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因为财产费用分配不均争论不休。我默默的关上病房门,不知道因为失血休克的老爷子能不能听到争吵声,也顾不得满地的血渍、刺鼻的气味,更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第一次独立值夜班的菜鸟新手,只是在心里默默祈祷老爷子能够转危为安:我们一起并肩战斗,不要害怕!加油!加油!加油!快点好起来。凌晨05:00,天刚刚有点泛白,老爷子的血压终于站住脚了,神志渐渐转清,也没有再频繁出血了,我心里长舒了一口气。也许这一夜的昏睡,他什么也不记得,也许这只是他78年峥嵘岁月里慌乱的一晚,但是那晚有我站在他的身旁,和死神讨价还价,完成一场关乎生命的较量。

看惯了生死,但却永远看不开生死。三年后夜班的我又是刚刚巡视完病房回到护士站,屁股还没沾到板凳,Q2床儿子的呼声传来:“爸爸,爸爸”,一声比一声嘹亮,刚才我还叮嘱他可以少量多次饮水,这么快就睡了?我带着疑问来到床旁,发现心电监护示室颤,立马胸外按压,让家属通知医生,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大家接力按压,和死神赛跑,但是这一次却没那么幸运。措手不及的家属嚎啕大哭,此刻的我虽然满头大汗,但是内心充满遗憾,只能拍拍家属的肩膀,听听她的哭声,安慰几句。太多的身临其境,太多的感同身受,让你看到护士站一个个数字后面是一张张殷切的脸,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因此让你每一个操作都仔细仔细再仔细,生怕不能将破碎的生命修补好还给家庭;因此让你每一项护理都认真认真再认真,生怕戳破每一个生的希望。

安东尼说:“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不知道温暖是否在路上,希望是否在前方,但是这舟上有人守在你身旁,为你亮着光。

 

 

 

 

 

坠落人间的天使

(血液科齐亚丽)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大夜班,病房里静悄悄……“护士,帮我换个病员服吧。”这是一位40多岁的母亲憔悴的声音。患病的是她的儿子,19岁,大学二年级,正青春,中枢性淋巴瘤,现高位截瘫,双目失明。他们是外地人,已经在各大医院治疗过,骨髓移植之后仍然没能控制住肿瘤,来我院寻求最后希望——CAR-T治疗。从儿子生病以来,她已半年多没回过家了。“趁着他睡了,你也赶紧休息一会,都熬了那么久了!”看到她憔悴的样子,我不禁心疼她。“没关系,白天他爸爸陪他,我睡了。”她笑笑。接着,我们又闲聊了几句,她拿出手机里他儿子生病前的照片给我看,“你看,我儿子以前帅吧!”说这话时她一脸的自豪和幸福。照片上的帅小伙和病床上躺着的人真是判若两人,除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让我一眼能辨认出来。记得那是我外出学习几个月回来后第一次见他,他平躺在病床上,我跟他打招呼,他微笑着回应我,眼睛也在弯弯地微笑,但却显得没有神。“眼睛看不清吗,是不是晚上没睡好?”我柔声问他。“不是,他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一旁的妈妈笑着跟我解释。我顿时心头一紧,真后悔自己问出的话,赶紧道歉:“真对不起,今天第一天回来上班,不了解你的情况,你看起来真的不像……”。“没关系,没关系!”妈妈和儿子的态度缓解了我当时的尴尬。从此,我便不觉关注起积极、乐观的这家人。交接班时,妈妈总会对儿子说,“护士姐姐们又来看你啦!”;每次为他治疗后都微笑地说谢谢;每次为他行PICC维护后(患者肢体外展困难,维护时会很困难)都会听到“谢谢,谢谢,辛苦你了”……“你看,我们的大眼睛多漂亮!”思绪被这位妈妈拉了回来,“他现在跟原来是不是一点都不像了。”她的情绪变得悲伤起来,她开始跟我慢慢讲起她儿子生病治疗的经过,我不忍打断她,多日的压力,她需要倾听者。说着说着,她不禁流下眼泪,我递上纸巾,竟无言安慰,活下去是多么令人奢望的一件事。我忍不住拥抱她:“你家孩子就像天使,是坠落人间的天使。”

自从患病以来,家人和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治疗上面。无论治疗多痛苦,他从来都没有说过任何一句怨天尤人的话。他只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的痊愈。一年来,他连续地住院,辗转多个城市,但是病情的变化却和他的愿望相反。又是一个夜班,患者已经昏迷,各项生命体征已经预示他可能不久于人世。他的妈妈含泪询问还有没有奇迹发生,但又怕儿子在人世间继续受苦。心情稍平复后她询问了器官捐赠事项,因为患者在生病后申请了器官捐赠。我和值班医生尽力安抚着家属。终于到了交接班的时间,疲惫地交了班,到值班室却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早上,着急询问情况,“他已经走了,他们来取走了他的眼角膜。”在与疾病战斗一年后,20岁,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坠落人间的天使,终于又重回天堂。

无论多少次,我都无法释怀,天使般的你为何不能多陪父母待待。

无论多少次,我还是无法接受,值得活下来的人为什么非得走。

我记得他总是乐观地微笑。

我记得他说他喜欢鸟儿自由自在翱翔翔。

我记得他明明很痛却笑着对我说不用打止痛药。

我记得他曾经云淡风轻地对我说:“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

可不可以不要再有更多的杀戮和憎恨?有些人连恨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想活下去。每当想起你们,我只想说谢谢,是你们让我明白自己其实很幸运。

 

 

 

 

 

再也没有见到的“丹顶鹤”

(介入放射刘蔚)

在点缀香花弥漫的漫漫长途中,护患携手同行,步踏荆棘,抗争病魔。在穿枝佛叶间,待以慰藉,在战斗死神中,冲锋陷阵。爱与同情,一直都无处不在.

——题记

在我近五年的工作生涯中,遇到无数形形色色的人,见过数不清的悲欢离合,对于那个来自东北的男孩,我和我的伙伴们对于他都有着别样的情愫。与他的故事,在那个寒风凛冽、万物萧索的冬夜开始了......

护士,你好!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一口东北口音的问候于凌晨一点在护士站想起。两个高大的身影和一个重重行李箱映入眼帘,一位是大概二十五、六岁的阳光男孩,一位是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大叔,我赶忙起身询问他有何事,“我们是从东北吉林来的,我儿子得了布加综合征,,之前我们大大小小跑了好多家医院,都治不好,你看这肚子也大了,后来有个大夫给我们推荐来徐州找祖主任,我也在网上查了祖茂衡教授是治疗布加的专家......”还没等我细问,这位大叔便一口气向我解释了来龙去脉。因为冬季是血管病的高发季节,病人多,床位已满,可他们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连夜赶到徐州,来到即赶来了病房,我只好安排他们在护士站空闲的椅子上休息。我穿梭于病房与护士站之间,尽心的履行者自己“夜护侠”的使命与责任,中间空隙就和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上几句。才知道他们之前辗转求医的艰辛与沮丧,与祖主任联系上之后,主任的一句“能治,来吧!”给了他们重拾信心的勇气。中间,这位父亲出去了一趟,回来时带着满身寒风,却从怀里掏出两瓶热牛奶,一瓶放在那个昏昏欲睡的男孩手里,一瓶放在我的桌上。“护士,上夜班辛苦,你这都忙了一夜,你和我儿子差不多大,我们那里都叫闺女,所以闺女,你别嫌弃,夜里那么冷,赶紧喝一口暖暖!”我推辞不掉,一再致谢,他却说感谢我们。那个夜晚,外面的寒风刺骨,护士站里却默默的涌动着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长夜漫漫,终到黎明破晓,白日里安排好床位,办理好住院,一系列与病魔的斗争开始了。主任专家们给他制订了手术方案,手术很顺利,男孩恢复的很好。因为是同龄人亦或是大家都被他们热心、乐观的心态感动的关系,无论是护士、医生还打扫卫生的叔叔阿姨都特别喜欢这样的一家人,也都尽可能照顾着不远千里、不辞辛劳求医的这一家人。每天交班、查房、治疗时都一再的向我们表示着感谢,每一次都笑呵呵的一遍又一遍的邀请我们去他家乡,去看那美丽的丹顶鹤。于是,丹顶鹤成为了我们之间的约定。

就这样,他们这一家人开始了他们漫长而又短暂的抗争病魔之路。因为疾病的特殊性,术后男孩的体内放置了支架,为预防血栓的形成,需要口服抗凝药,但抗凝药的风险众所周知,他们一家定期会从千里迢迢赶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又或是半年,他们都如约而至。这期间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由于男孩在家自作主张的停药,血管又再一次堵掉了,我们很快又一次在病房里相见。在经过主任们千辛万苦的努力中,在经历长达近6个小时的手术后,男孩又一次和幸运相遇,打通了血管,我们和他父亲一样那般欣喜,我们深知此次手术的难度,更加敬佩主任的医术。术后的恢复是一场持久战,腹胀、腹水、不思饮食经常发生在男孩的身上,于是男孩便喜欢偷偷地喝起碳酸饮料。“XXX,昨晚睡得怎么样?早饭吃了吗?”早上查房时大家对他关心的询问,“嗯”,一向善于言辞喜欢和我们开玩笑的他,此时却惜字如金。他的父亲偷偷将我叫到一旁,向我说明了缘由。原来他偷喝饮料的时候被父亲看到,父子俩起了争执,“闺女,你能帮我劝劝他吗?我说他不听,还和我吵,太任性了,但他听你们的,上次出院在家时也是,要不是你们说他,他也不听,我实在是没办法!”烦恼和无助给这位父亲又增添了一份无奈。我说“好,我们来劝劝他。”等查房结束,我走到他的床前,装作不经意的询问“早饭吃得什么好东西呀?也开始保密喽,床头的雪碧喝了后肚子胀吗?有没有感觉到憋闷?”得到他的肯定回答后,我一边给他摇起床头,一边开始向他说明目前他不适合喝饮料的情况。又向他解释他的父亲对他关爱,他表示其实他都很明白,明白此次劫后重生的不易,明白大家对他的付出和关心,只是一时兴起,现在也很后悔与爱他的父亲起了争执。很快,父子俩又恢复了以往的乐观和热情。“我们那边手术前都要送红包的,我给主任送去希望他们费费心,可他们严肃地说‘不要,我们一定会尽力的’,送你们的水果,你们总也不要,让我留着给孩子吃,注意事项都一遍遍的叮嘱,你们真的把病人当家人,真的很感谢你们!”这些感谢的话总是能在我们与他们碰面时响起。幸运总会和善良与努力相伴,男孩很快便康复出院了,出院前,他的父亲特意向我们道了谢,我们一起拍了合影留做纪念,

在这个漫长又短暂的时光中,在我们并肩与病魔作战中,在病痛与关爱交错中,我们和他们的友谊历久弥坚,那个乐观可爱、爱打抱不平的男孩,那个乐于助人、朴实热心的叔叔,那个相见恨晚、与我们爱开玩笑的婶婶,就这样印在了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心中。

当春意乍来,全国人民都刚刚度过愉快祥和的春节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后会之期不远,即将又在这个病房里相遇的时侯,我接到噩耗。那条短信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闺女,XXX已于年前XX日,来不及赶到徐州,在我们当地医院医治无效去世,因为恰逢春节,就没有告诉你们,怕扰了你们过节的喜庆,我和你婶婶都非常感谢这三年来你们对于XXX的照顾,对于我们一家人的帮助,好人一生平安......有空一定来东北,叔叔替他请你们来看丹顶鹤!”那条短信很长,长到叔叔似乎在替男孩向我们每个人告别,长到我开始用力理解每句话背后的情谊到最后我看不清手机屏幕上的任何一个汉字。我很久很久才给他回复,我不忍问去世的原因,不忍问抢救的细节,甚至不忍问一句他们家人一切可还好,只回复“照顾好你们的自己,保重身体!”当我哑着嗓子告诉我的同事们这个消息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好久,所有人都惋惜这个不到而立之年的活力少年,心疼那双为儿子操心费神的父母,祝愿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折磨。

曾经那个乐观少年因为媒体采访时没有给你提前打扮而想我诉说苦恼,也因为那个采访中没有你的正脸而向我表示惋惜。而这一次,让你成为主角,我希望用我这不甚成熟的文笔来记录你,记录我们和你们一家人的故事,记录护患彼此信任,彼此温暖的力量。我们全力以赴,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你们回报我们信任和热情。

都说,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只愿他在那方世界里,不见落花,不待日月,生命里有足够多的云翳,在那个美丽的黄昏,再见丹顶鹤!

 

 

 

 

 

芝麻护理暖心田

(皮肤科王萍萍)

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生命何其美丽,而生活却往往充满艰辛。我是一名皮肤科护士,提起皮肤科,多数人会觉得这是个无足轻重的科室。因为不会有紧张焦虑的抢救,不会有各种疑难复杂的手术,从业的人也很少有成就感、价值感以及职业满足感,但我却以在皮肤科的亲身经历,体会到皮肤专科护理的重要性。

2019218,当我还在病房内来回穿梭着换水时,惠姐朝我走了过来。“新收了一个病人,重症药疹。”我朝惠姐眼色示意的方向看去,轮椅上坐着一个“面目全非”的病人,身子歪斜着,头微微向左无力的聋拉着。双眼睫毛上布满了脓性的分泌物,早已分不清他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了,就连肿胀的嘴唇也呈现不正常的紫黑色。轮椅旁站着一对中年男女,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二人皆是面带愁容。

我接过住院通知单,*,,31岁。既往有肺癌手术史,术后曾行一个周期的化疗。一月前突发癫痫,用药后身上开始起的皮疹。给刘*及家属常规入院宣教后,我将刘*及家属带到了22,这是张医生特地安排的层流床。层流床通过过滤空气,创造了一个有效可移动的洁净空间,能够保护易感人群,大大减小患者感染的几率。张医生的安排再合适不过了,患者全身皮肤屏障功能丧失,眼结膜、口唇及会阴部粘膜糜烂,颈部、躯干、四肢多发的红斑,颈前还有一个拳头大小的水疱,随时都有破溃的可能。刘*仍然闭着双眼,家属一左一右将他扶了起来,谁知刘*的脚刚一落地,我就听到了他痛苦的呻吟。我心想大抵是脚上的疱踩在地上引起的疼痛,他嘴上糊着厚厚的痰痂,想张嘴也张不开,所以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呜咽声。

好不容易将刘*安置在床上,我给他开通了静脉通路,向家属讲解了留置针使用的注意事项。接下来就是做眼护、口腔护理和纱布湿敷,备齐了用物后,我来到刘*的床边。此时刚好家属都有事出去了,只有病人安静的躺在床上。“我给你擦擦眼睛,你眼睛上都是分泌物。”“嗯”分不清刘*是从鼻孔还是从嘴里应了一声,我用棉签蘸着生理盐水小心的擦拭着眼角及睫毛上的黄色分泌物。“你的眼睛能睁开么?”等了一会,似乎眼球动了动,但还是没能睁开。看他睁眼都如此费力,我忙说:“你要是睁不开就算了,不过眼球在里面一定要多转转、多活动活动,防止粘连。”话音刚落,我就看到他的眼球在里面动了动。接下来就是做口腔护理了,我用棉球先湿润满是痰痂的嘴唇,“你把嘴张开,我给你擦擦里面。”他听了我的话,好不容易张开了大约半厘米的缝隙,我发现下嘴唇内侧的粘膜上也长了一个花生大小的水疱。我小心的帮他做着口腔护理,忽然听见他“咳咳……”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打断了我的护理,我连忙把棉球连同镊子从嘴里抽出。一阵剧烈的咳嗽过后,我清楚地听见他把痰液咳到了嘴里,我忙拿起床头边早已备好的卫生纸,“我帮你接着,你直接吐出来就好了。”他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但别无选择的他还是慢慢地将痰吐了出来。黄色的黏痰混合着泡沫,伴随着一阵刺鼻的臭味,使我不禁皱了皱眉。口腔粘膜糜烂程度比我想的还要糟糕,而且肺部也可能存在感染。“还要咳么?要是没有的话我们就继续。”他轻轻地摇摇头,我夹起棉球继续口腔护理,好不容易做完口护,一个个棉球上满布黄色的粘液和新鲜的血渍,动作已经很轻柔了,但还是免不了粘膜的开裂出血。接下来是纱布湿敷,我们皮肤科的特色护理。用苯扎氯铵的稀释液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覆盖在颈部和面部糜烂和起水疱的地方,不仅可以减少渗液,还能有效防止感染。“这个纱布湿敷是预防感染的,要敷20分钟,到时间我会来收走。你安心在床上休息一会,有任何不舒服可以按呼叫铃”,说着,我将床头呼叫铃放在了他易于够到的地方。这时,*的父母刚好回来了,我常规向他们交代了几句注意事项,他们似乎关注点都在病人身上,所以有些心不在焉。“病人现在的状况,确实需要人细心地照料,接下来你们就要辛苦了。”“嗯嗯,我们知道,谢谢护士小姐。”看来他们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也难怪,病人之前就做过肺癌手术,还经历了化疗,他们也都有了照顾病人的经验。

每天重复着相同的治疗护理,*的身体恢复很快。才三四天的功夫,他就已经能睁开眼睛玩手机了。毕竟是年轻,加上打了免疫球蛋白,恢复得更快了。给他换水的空隙,我也会顺便和他聊两句。比如恢复得怎么样啦?吃饭如何?晚上睡眠如何?身上还疼不疼啦?*的情绪也明显好转,刚开始不怎么理人,后来见到我都会微笑着示意一下。刘*全身的皮肤都在大片大片的脱落,新生的皮肤看起来幼嫩红润,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对着镜子撕快要脱落的皮肤。“等你全身的皮肤都换一遍,你的病就完全好了,现在的你可比刚来时帅多了。不过脱落的皮肤不能用手去撕它,万一还没长好就被你撕破了是很容易感染的,一定要注意奥!”听了我的话,他赶忙把小镜子收了起来,连说“谢谢!”我笑着离开了病房,看到刘*的恢复,我打心里觉得高兴。

这样又过了几天,一日午后,刚从病房里做完健康宣教的我迎面碰见了已经结束治疗的刘*,他已经恢复得可以扶着墙下床走路了。我吃惊的发现他长得好高,一直以来都是看到他坐着或者躺着,现在看到他站起来,居然比我高好多,但是他很瘦,两条腿看起来像筷子一样细。看见他扶着墙挪来挪去的样子,我真担心这两根筷子会折断呢。“嗨!”在我愣神的时候,他主动朝我打了声招呼。“你好高啊”我笑着说。“嗯,188cm。”“真的好高呢。呵呵。。走路要慢着点奥,脚还没好利索吧。累了就回去歇着奥!”“嗯,知道了。谢谢!”回到护士站,刚好碰见了刘*的妈妈。她微笑着向我走了过来,“刘*比之前好多了,谢谢你们,多亏了你们的精心护理,他情绪好很多,刚住院时他又难受又烦躁,整天都不高兴。之前觉得自己丑死了,都不愿搭理人。看到你们这些漂亮的小护士非但没有嫌弃他,还精心的护理他,他开朗了好多,真的谢谢你们!”“不用谢,看到他好转了那么多,我们从心里也替他高兴,祝愿他早日康复出院。”“谢谢你们!”刘*的妈妈不停地说着谢谢。听到刘*妈妈对我们的赞扬,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感觉作为一名皮肤科的护士是多么光荣。我们从不歧视病人,我们用细心、耐心的护理,让病人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帮助他们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 To Comefort Always.这是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翻译成中文就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身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不一定每天都在和死神抢生命,护理病人更要护理他们的心灵。有时候受伤的不只是皮囊,更多的是心,被病痛折磨的人总是异常脆弱的,我们医护人员更多的是给予他们安慰和照护。病人及家属给予我们的肯定,正是我们获得职业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所以谁说一定要干大事才能有成就感,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小事同样也能获得。工作中那些平平凡凡的小事就如同一粒粒小小的芝麻,渐渐温暖了患者的心田。

 

 

 

 

 

见证同理心的力量——我和患者的故事

感染性疾病科马静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诉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为得清晰起来。”

传染科,一个充满着恐惧的名字,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方。在这里,似乎空气都被蒙上一层别样的“色彩”呢!

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还是那个我工作了几十年的熟悉的岗位,上午更换液体的时候,**床的小伙子问道:“医生今天怎么还没来查房?”

我赶紧问他:“哪里不舒服啊?”

他说:“没有,就是想问问我的病情,我又想问医生又怕见医生,怕知道自己的病情,心里非常矛盾。”说着,便低下了头。

这位小伙子年仅29岁,是位乙肝患者,因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中断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而入院。看着他矛盾纠结的样子,我赶紧安慰道:“你是不是担心自己的病啊?” 隔壁床的病友接过话说:“我都劝他好多次了,我让他看开一些,我的病这么重,我都不怕,你这么年轻,身体底子又好,我都不怕,你怕啥,可是他就是听不进去。” 小伙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只呆呆地凝视着窗外。那一刻,我忽然发现他眼里的光暗淡了……

29岁,多么年轻的生命,花季一样的年龄,本该是朝气蓬勃的啊!看着他,那份落寞和消沉忽然间深深触动了我,我特别想帮助他。我们一直提倡优质护理,我该如何帮助他走出人生的困境,为他提供他最需要的支持呢?于是我开始思考,过去我看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积极鼓励患者,告诉他要坚强起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虽然这种方法有时候也会起作用,可隔壁病友说啦,劝慰对这个小伙子是没用的。我还可以做什么呢?忽然间想到自己一直在学习非暴力沟通,是否可以用非暴力沟通同理心的知识,帮助他树立治疗的信心呢?

于是我开始着手准备,查阅资料、翻看书本,梳理了相关内容,列出大纲;同时又找到老师,咨询如何更有效的做好这次沟通。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进一步完善和反复练习后,我终于决定和小伙子做沟通啦!虽然带着忐忑,但我有信心帮助到他呢!来吧,和我一起,共同见证非暴力沟通的力量吧!

准备好后,我来到患者病床旁温和地说:“听到你说你想见医生又怕见到医生,看到你特别难过,我们聊一聊好吗?”征得了他的同意后我们的沟通真正开始啦。

小伙子说:“我怕见医生,怕知道自己的病情,我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到什么程度了?你知道吗,我刚来的第二天,就看到同病房的病友正好好的突然就吐出大口的鲜血,我特别害怕,我会不会也像他那样突然吐血然后人就没了呢?”说到这里,他的双手紧紧握着,我感觉到他的恐惧。继续陪伴他、倾听他,并不断安抚他。“听起来你特别担心你的病情,其实你也特别渴望与医生沟通,好好治疗是吗?”他抬头看了看我,点点头。在我温和的同理倾听和引导下,我发现刚才紧紧握着的拳头慢慢松开了。

他继续说道:“其实我最担心的是我的病会传染,我都不敢跟人家说我住传染科呢,我更怕传染给我爱人和孩子,我想和他们在一起又害怕传染他们,我的孩子才8岁······。”说着说着小伙子眼泪止不住的留下了,我轻轻的将纸巾递给他,继续陪伴着他,体会他的感受并倾听他。我说:“听你这么说,其实你是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任有担当的人呢,你特别渴望看着孩子无忧无虑的长大成人是吗?其实只要我们好好配合治疗,是可以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呢!”“真的吗?”他似乎看到了光明,眼里闪耀着期待的光芒……就这样,我一直陪着他,用心体会他的感受,同理他的恐惧、担心和悲伤,并一步步引领他找到人生的希望。终于,他长出了一口气,这时我感觉到他整个人开始松下来,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语气也逐渐缓和下来…..

最后他说:“我这会感觉好多了,心里没那么堵了,轻松多了!以前他们总是让我坚强起来,让我不要多想,安慰我说没事的,我知道他们的好意,但他们从来没有理解过我的担心和痛苦啊!谢谢你啊,谢谢你特别理解我,真的好多了。我会配合医生好好治疗,早日康复出院,我还要多陪我的孩子和家人呢!”

看到他脸上露出笑容,此刻我也无比激动呢!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他,看到他从痛苦中走出来,积极配合治疗,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这正是我们优质护理服务的体现啊!同时,这也更是我们护士的价值体现呢!特别感谢这位小伙子的反馈,让我收到了一份美好的礼物,让我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带着信心继续学习,未来继续运用非暴力沟通同理心的知识,帮助我们的患者,创造更融洽、更温暖的护患关系!

出院前,小伙子特意来跟我告别,他说:“我特别感谢二院,特别感谢你们医生护士,也特别感谢你呢!我去过很多医院,但从来见到你们这样的护士,关心我、理解我,不仅治疗了我身体上的病,更是治好了我心里一直以来的担心和恐惧呢!”

医患关系,本应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然而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的医患关系就不同了呢!我们与病人的沟通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工作中我们常常担惊受怕,太多的医疗纠纷让我们望而却步。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呢?

2019年,恰逢我院高质量转型发展,院领导倡导我们做“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如何成为这样的护理人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将非暴力沟通的知识运用于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去,在护患沟通中贯以理解和体谅患者为前提,鼓励双方充分表达需要和感受,而不是指责和或埋怨,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护患关系呢?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了解患者的需要,用关爱去理解并包容患者,是不是可以建立我们期待的良好的护患关系呢?我想,一定会的。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由美国的马歇尔博士发明,它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它通过运用同理心帮助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帮助我们与自己以及与他人建立高品质的连接,帮助人们在人际沟通中创造共赢。

同理心他人,就是与他人的内心连接,同理他的感受和需要。

同理心倾听,就是陪伴和倾听他人,用我们的真诚和关爱,引领他们走出生命低谷,活出自由、幸福的生命······

而我们,白衣天使,更可以运用同理心服务于我们的患者,帮助我们的患者!

未来,运用同理心,做新时代的“六有护士”,创造出有温度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闪着独特光芒的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