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5-09-18 14:31:12药学部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传统单胺类抗抑郁药起效慢、缓解率低。氯胺酮作为抗抑郁药物领域“近20年来最重要的发现”,可在数小时内产生快速且持续的抗抑郁效应,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日,我院药学部郭琳博士团队在抑郁症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ustained antidepressant actions of ketamine involve TAMM41-mediated transfer of astrocytic sigma-1 receptor to neuron”为题,发表在精神神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IF = 10.1,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传统单胺类抗抑郁药起效慢、缓解率低。氯胺酮作为抗抑郁药物领域“近20年来最重要的发现”,可在数小时内产生快速且持续的抗抑郁效应,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课题组研究表明,氯胺酮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蛋白TAMM41,促进心磷脂(cardiolipin, CL)合成,进而驱动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装载sigma-1受体(S1R)并向神经元定向转运。在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TAMM41的小鼠中,氯胺酮仍能实现注射后1小时的快速抗抑郁效应,但其3天的持续抗抑郁效应则被完全阻断。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红细胞来源外泌体包载体外转录的S1R mRNA,构建外泌体制剂S1R-EXOs。发现该制剂可跨越血脑屏障,优先被神经元摄取,6小时内即可在前额叶皮层和海马恢复S1R蛋白表达;单次静脉注射S1R-EXOs显著逆转慢性皮质酮诱导的抑郁样行为,疗效持续至少24小时,且优于传统S1R激动剂氟伏沙明。
该研究不仅阐明了氯胺酮抗抑郁作用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间通讯机制,还为开发新的抗抑郁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24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