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活动的通知

2007-12-12 00:00:00系统


各县(市)区文明办,市各有关部门、驻徐部省属单位文明办(创建办):
   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目前,江苏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新华日报社、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在全省开展江苏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和省评委会评选,我市的郑复生、刘丽涛、夏爱民等3位同志入围江苏省道德模范侯选人,张玲兴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自动当选江苏省道德模范。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身边的典型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市上下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市文明办决定在全市开展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的活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学习活动。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使之作为当前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实。学习活动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评选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二、广泛宣传,兴起学习身边道德模范的热潮。各地各单位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身边道德模范的事迹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主流媒体可通过开设“道德楷模、文明风尚”专栏,采取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大型访谈等多种形式,对身边道德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报道。全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可通过宣传栏、阅报栏、板(壁)报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这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三、点面结合,联系实际,注重学习实效。各单位要紧密联系实际,善于让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学习身边模范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精神,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美德和品质。
   四、丰富载体,切实推进道德实践活动。各单位、各部门要通过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学习道德模范,争当文明使者”、“我与道德模范同行”的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做文明徐州人”的道德实践,扩大我市先进典型群体示范效应,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好效果上推动学习身边道德模范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切实关心、爱护身边的道德模范。各级组织要真正关心身边的道德模范,全力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尤其是家庭生活方面的困难。要明确责任,到部门到人头,安排专人负责联系帮助身边的道德模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请各单位将学习宣传身边道德模范的计划安排和学习宣传活动情况、成效及时报市文明办活动处。电话:83739164(传真) 邮箱:wmbhdc[at]126[dot]com

 

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07年11月23日
附:徐州市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

 


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郑复生
   郑复生,男,生于1967年4月,汉族,徐州市泉山区湖滨街道西社区居民。他拖着病残身躯,长期坚持从事慈善事业,为1000多名残疾人、重症患者和困难群体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爱。
  郑复生原名郑学军,1988年,刚参加工作一年的他突患罕见的强直性脊椎炎。这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病者最终将全身关节强直,失去活动能力。1995年,徐州团市委等组织为郑复生筹集了一笔医疗费用,送他到南京治病。此后,郑学军将名字改为“郑复生”:“我要让自己牢记,是社会的关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97年,郑复生迈出了回报社会的第一步。在徐州团市委支持下,他创建了“爱心书屋”和“心缘”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向残疾朋友送书,帮他们洗澡、理发、读报、做家务。郑复生什么都做不了,却从不“缺勤”。他说,残疾人最需要精神的慰藉,我可以陪他们聊天、谈心。
  10年来,重新“站立”起来的郑复生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他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到街头、广场,为重病、急病患者发起并组织义卖、募捐,或是到社区、学校组织义演、发表演讲,动员更多的市民、学生参与助残、环保、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
  郑复生最常用的出行工具是一辆硬板三轮车。他经常被硬板三轮车磨破皮、磕出血。有时为了赶时间,他也“打的”,志愿者们要放倒前排椅背,像装填炮弹一样把他往里送,如果角度不对,就要一次次地“退弹”、“装弹”。
  在活动现场,郑复生坐不下来,累了就让人把他直挺挺地放倒,在水泥路面上歇一会儿。每天回家后,郑复生还要用两只拐杖,把身体架在齐胸高的电脑前,在他建立的“志愿者网站”上逐条回复求助信息,写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往往一“架”就到深夜。
  多年来,郑复生收到的每一笔募捐,都交由一位会计义务代管,他本人不经手一分钱,也不接受对他本人的捐助,母子二人一直靠救济金、低保金生活。郑复生身上的衬衫、裤子、袜子都打着补丁,床上铺着用广告布幔缝制的床单。然而清贫的郑复生也是“富有”的,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累计为特困、病残家庭募捐善款近50万元,助残济困1000多人次,被人们誉为“徐州的保尔”。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等先后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
   刘丽涛,女,生于1965年,汉族,中共党员,徐州市新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在18年的刑警生涯中,她直接或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2800余起,其中大要案件1500余起,处理犯罪嫌疑人3000多人,曾创下一年抓获345个扒手的纪录;她执行独自与犯罪分子接头任务20余次,临敌搏斗10余次,4次负伤。从警23年来,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雷厉风行的作风、亲民爱民的柔情,充分展现了一名“任长霞式公安局长”的风采。
  2005年8月7日上午10时许,刑警大队获取了几名盗窃汽车的犯罪嫌疑人到新沂市销赃的情报。接报后,刘丽涛果断组织民警和联防队员将5名犯罪嫌疑人围堵在阿湖镇一块方圆300亩的玉米地里。当天,正值台风过境,刘丽涛冒雨进入淤泥没膝的玉米地搜捕。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带领民警一举将全部犯罪嫌疑人抓获。这场艰辛的抓捕,打开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系列盗窃汽车案件的突破口,共抓获17名犯罪嫌疑人,连带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0余起,其中盗窃汽车案件46起、抢夺案件29起、破坏电力设备案件18起,涉案总价值360余万元。
  到2006年底,新沂市公安局实现了连续两年命案全破,登上了命案侦破工作的历史最高点。外地一些犯罪分子谈到刘丽涛,既恨又怕,他们说,“这女局长够狠,新沂那个地方不能去”。
  “威风凛凛当警察、漂漂亮亮做女人、干干净净走人生”是刘丽涛的座右铭。刘丽涛家住徐州,离新沂就1小时的路程,为了工作,她全身心扑在工作上,2到3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她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凡是要求民警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民警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刘丽涛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3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先进工作者、任长霞式公安局长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八届全国妇联执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宣传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夏爱民
   夏爱民,男,生于1953年8月,汉族,徐州市睢宁县睢城镇元府社区居民,服装个体户。从1993年至今,他见义勇为16次,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保护群众财产150余万元。他与歹徒搏斗,右肩胛韧带被砸伤;带病下水救人后,又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但从不言悔。
  1993年5月3日下午,经营服装生意的夏爱民乘长途客车去常熟进货。4日凌晨2时许,汽车行驶到常熟郊外时遭遇持刀劫匪。劫匪上车后劫持一位姑娘要挟威逼乘客掏钱,并在姑娘的身上砍了两刀。夏爱民挺身而出!他抄起一根撬棍就与歹徒搏斗,右肩胛骨遭歹徒斧头的重重一击,肌肉韧带被砸伤。夏爱民不顾疼痛,最终与乘客一起将歹徒制服,使被劫持的姑娘及时得到治疗,车上60名乘客价值70万元的钱物也化险为夷。可是,夏爱民的右肩部从此留下了后遗症,至今还常常疼痛,无法自由活动。
  2006年8月23日中午,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夏爱民在门市里服完中药正准备休息,忽听有人喊“救命”。原来,一个男孩在城河边玩耍时,不慎坠入河中。夏爱民立即跳入水中救助。当他奋力将孩子从水底托起并推举到高高的河岸上时,自身体力已经不支,身体渐渐下沉,幸被及时赶来的几个青年人救上岸来。
  夏爱民的好打抱不平让歹徒又恨又怕。1999年,夏爱民遭遇报复。他白天新进的8万多元皮装,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嚣张的窃贼还留下了一张字条,上写:“多管闲事的报应!”夏爱民却愈发坚定地说:“见义勇为,正不怕邪,我死也不罢休!”
  14年来,夏爱民先后被评为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光彩之星、全国关心公益事业先进个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省关心国防先进个人、省个体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了他的事迹。